第二天一早,史可法就向眾人告辭,轉回南京去了。
雖然昨天吳甡和史可法以經商定好了,等待孫傳庭出兵,坐山觀虎鬥,然後再侍機而動。但也不能就這麼按兵不動,否則在朝裡的陳演還不定在皇帝面前給自己下什麼眼藥,就是像徵性的也要做個樣子。那怕是打一二個小勝仗,在朝廷那邊也好有個交待。因此吳甡立刻招集眾將,一起商議出兵平亂的進軍方略。
商毅現在基本以經打聽清楚了,現在吳甡手下的兵力分佈為,劉良佐部二萬五千人,黃得功部二萬二千人,劉澤淸部一萬二千人,馬科部四千人,京營兵一萬,由馮元慶和彭壽各領五千,高君遠部五千人,謝科部四千人,崔文榮五千人。再加上商毅的八千人馬,差不多也有十萬人馬。
駐守九江的左良玉雖然號稱擁兵三十萬,但商毅知道,那不過是左良玉虛張聲勢罷了,左良玉最多也就六七萬人馬罷了。而還在關中尚未出兵的孫傳庭部大約也有六萬人馬左右,也就是說,明軍的全部兵力加起來,大約只有二十二三萬左右。其中除了商毅部之外,只有孫傳庭部和左良玉部有一定的戰鬥力,其餘的人馬基本都是打醬油的貨。
而在對手這一方,李自成現在號稱有大軍五十萬,雖然有些誇大其詞,但四十多萬人馬還是有的,其中的精銳人馬大約在十萬左右。而張獻忠部號稱是二十萬大軍,但實際只有十餘萬,精銳人馬約有一二萬餘人。相對而言,李自成的闖軍戰鬥力要比張獻忠的西軍強。
儘管從兵力上來說,農民軍要比明軍多了一部有餘,但算精銳人馬,雙方實際都差不多,而明軍還是兩面夾擊,在地利上佔有一定的優勢。因此如果明軍各部真的能夠團結一致,名無私心,這一仗也不是沒有得一打。
但農民軍的指揮要比明軍統一得多,就是李自成和張獻忠兩部,而且李自成收編了羅汝才和革、左五營的人馬之後,號令統一。明軍不僅分為吳甡、孫傳庭、左良玉三部,而且兵力最多的吳甡部實際是一盤散砂,以醬油黨居多,隨時都有可能四分五裂。而吳甡也知道這一點,因此對這一仗才沒有多少信心。
其實按明朝的制度,制定作戰方案是文官的事情,武將都老老實實的聽調就行了,叫你幹嘛就幹嘛。只可惜現在這種好日子以經一去不復返了,武將們現在都從孫子變成了大爺,要是不順著自己的心意來,立馬就撂挑子不幹了,朝廷還得哄著他們玩,因為就怕把武將給逼得反了。而誤了戰機之後,倒黴掉腦袋的往往都是文官。因此吳甡才招集武將們商量,各位想怎麼打,大夥兒先都決定好,自己可不逼你們。而到了戰場上,也就都別出工不出力。
但聽了吳甡的話之後,四大總兵一個也不吱聲了,都像是沒有聽見一樣。他們不說話,其他幾個人自然也不會說了,商毅自然也是靜觀其變。
吳甡等了一會兒,見沒有人來答這個茬,也不禁有一些冒汗了,於是道:“各位將軍,難到你們都沒有自己的想法嗎?”說著目光在四大總兵身上掃來掃去,心裡想著,是不是要點一個名。
這時劉良佐施禮道:“有督臣在此,我等那敢班門弄斧,如何進軍事宜,還請督臣示下,我等依令而行也就是了。”
他一說話,其他三人也立刻隨聲附合道:“是啊是啊!我等都聽督臣的高論。”
吳甡心裡“哼”了一聲,這可是你們讓我說的,那我也不客氣了,道:“好,依本督之見,當分兵兩路,一路由英山進軍,攻取羅田,而另一路由長嶺關進軍,攻取麻城,然後兩路合擊,進入黃州府,只是不知那兩位將軍願意主動請令出兵呢?”
這一下更沒有人接話了,就連劉良佐也不敢再說請吳甡來派將的話,因為在這個時候出頭,那不是自己找死嗎?吳甡正好可以順水推舟,一句話:那好,那就派你了。
而這時吳甡的目光落到商毅身上,顯然是希望他主動請令。
商毅當然明白吳甡的用意,也知道該自已出場的時候了,因此立刻起身,道:“都督,末將還有一點拙見,請督臣指點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