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廷敬兄弟奉旨回京,輕車上路。一日趕到太原,已是黃昏時分。不願驚動督撫等地方官員,順路找了家客棧住下。翌日早起,匆匆吃過些東西就要啟程,不想大順為著結賬同店家吵了起來。原來路上用光了銅錢,只剩銀子了。店家找不開,道:“客官,您這銀元寶十二兩,抵得小店整個家當了,我哪裡找得開?”
大順一臉和氣,說:“店家,我們銅錢用完了,您給想想辦法找開。”
店家卻橫了臉,道:“我沒辦法想,反正你得付賬,不然就不得走人。”
大順聽了很生氣,道:“你這人怎麼不講理?”
店家卻說:“我怎麼不講理?住店付錢,天經地義!”
大順也來火了,說:“不是我不付,是你找不開!”
店家越發刁潑,說:“別寒磣我了,小店雖說本小利薄,銀子還是見過的!”
陳廷敬聽得外頭吵鬧,出來看看。那店家脾氣不好,越是好言相勸,他調門兒越高。這時,進來個穿官服的人,後頭還跟著幾個衙役。那人見了陳廷敬就拱手而拜:“太原知府楊先之見過陳大人!”
陳廷敬忙還禮道:“不想驚動楊大人了!”
楊先之說:“卑府昨日夜裡才聽說陳大人路過敝地,卻不敢深夜打擾!”店家見這等場面,早縮著脖子站到旁邊去了。
楊先之回頭罵道:“這是京城的陳大人,你怎麼不長眼?”
店家忙跪了下來,叩頭道:“請大人恕小的不知之罪。”
陳廷敬忙叫大順扶店家起來,說:“不妨不妨,你並沒有錯。”
店家從地上爬起來,慌忙招呼夥計看座上茶。陳廷敬同楊先之禮讓著,就在客棧堂內坐下喝茶聊天。陳廷敬又叫來陳廷統同楊先之見過。楊先之懇請陳廷敬再留一日,好儘儘地主之誼,還得報與總督大人跟撫臺大人知道。陳廷敬只道奉旨還京,不敢耽擱,請楊先之代向總督大人跟撫臺大人請安。
大順在旁插話:“楊大人,店家找不開銀子,我們身邊又沒有銅錢了,請楊大人幫忙想想辦法。”
楊先之說:“這個好辦,你們只管上路就是了。”
陳廷敬忙搖手道:“那可不行!”
楊先之笑道:“陳大人兩袖清風,卑府向來敬仰。您不妨先上路,這客棧的花銷卑府代為墊付,陳大人日後還我就是了。”
陳廷敬便要先放些銀子,楊先之硬是不肯接,只道日後算賬就是了。陳廷敬想想也只好如此,就謝過了楊先之。難免說起銅錢短缺的事,店家便倒了滿肚子苦水,只道再這般下去,小店生意沒法做了。楊先之說他也覺得奇怪,怎麼會見不到銅錢,朝廷得早日想想辦法。陳廷敬便問太原這邊可有奸商毀錢鬻銅之事,楊先之只道暫時尚未聞曉。
陳廷敬日夜兼程回到京城,才知道皇上上盛京祭祖去了,尚有二十幾日方能迴鑾。不用即刻面聖,陳廷敬專心在家寫了份《賀雲南蕩平表》,每日便讀書課子,或同岳父詩酒唱和,日子很是消閒。
皇上還宮途中,有臣工奏聞民間制錢短缺,多有不便。皇上便召諸臣詢問:“去年朝廷鑄錢多少?”
薩穆哈奏道:“回皇上,去年鑄錢兩億八千九百一十二萬一千零五十文,同上年持平!”
皇上又問:“朝廷鑄錢並沒有減少,如何市面上就缺少銅錢呢?”
明珠道:“啟奏皇上,臣已著人查訪,發現癥結在於錢價太貴。朝廷定製,一兩銀子值銅錢千文,而市面上一兩銀子只能兌換銅錢八九百文。錢價貴了,百姓不認,制錢就死了,走不動,市面上就見不到了。”
皇上刨根究底:“什麼原因讓錢價貴了?”
明珠又說:“舊錢、新錢並行,自古各朝都是如此。但因百姓不喜歡用順治舊錢,尤其是順治十年所鑄舊錢太輕,百姓不認。舊錢壅滯,新錢太少,市面上銅錢流通就不方便了。銅錢少了,錢價就貴了。”
皇上道:“銅錢少了,難免私鑄,最終將禍害朝廷跟百姓。你們有什麼好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