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一更多天,杜勳從朋友處吃酒席回來。他騎著馬,跟著兩個僕人打著燈籠。離他的家不遠,經過一個僻靜地方,四無人家,一片樹林,還有一個無人居住的小廟。突然有幾人從樹影中跳出,攔住馬頭,用亂刀將杜勳砍死,又砍死了一個僕人,另一個僕人捱了一刀,拼命逃跑。刺客砍下杜勳的腦袋,掛在小廟前的樹枝上,在小廟牆上寫了一句話:‘為先皇帝誅叛奴’。杜勳的家人很快到軍師府稟報此事。軍師府派兵前往搜查兇手,早已沒有蹤跡。”
李自成默默想道:“沒有料到,北京城的民心不忘明朝!”李雙喜見他沒有做聲,接著說道:
“崇文門內向西拐,往江米巷去的牆壁上,我一支巡邏隊在二更以後,看見有人在牆上貼出了無頭揭帖,說平西伯吳三桂不日將親率十萬精兵西來,剿除,剿除……”
“你只管明白地說!”
“那揭帖上說,剿除逆賊,恢復神京,為先帝后發喪,扶太子即位,重振大明江山。”
李自成問道:“什麼人敢這樣大膽?”
“巡邏隊看見揭帖,糨糊還沒有幹,可是貼揭帖的人沒看見。巡邏隊當即撕下揭帖,去首總將軍府稟報。劉爺下令,將附近住戶抓來了十來個男人,連夜拷問,沒人招供。劉爺下令全部斬首,將首級懸掛在無頭揭帖的地方。這些人正要推往崇文門內十字路口行刑,恰好宋軍師聞訊趕到,苦勸不要殺戮無辜,等天明後取保釋放,以安京師民心。父皇,兩件大事竟然如此湊巧,發生在同一個夜間!”
李自成是一個性格深沉的人,雖然他想得更多,卻沒有吐露一句,只叫宮女進來,吩咐傳膳。
簡單的早膳以後,李自成告訴竇妃說,他要先去文華殿召見大臣,然後去左順門樓上憑窗觀看演禮。竇美儀溫柔地含笑說道:
“可惜臣妾是個女子,要是身為男子,該有多好!”
李自成笑著問:“卿為何有這樣想法?”
竇妃說:“皇上的登極大典乃千古盛事,臣妾備位後宮,既不能參與文臣之列,躬預盛典,跪拜山呼,連皇極門演禮的事也不能觀看,所以才說出此言,懇陛下恕臣妾無知妄言之罪。”
“這好辦,孤吩咐雙喜,右順門樓上不許兵丁上去,卿可率領宮女們在右順門樓上觀看演禮。只是,不要開啟窗子,將窗紙戳破一些小洞就行了。”
竇美儀喜出望外,立時跪下說道:“感謝皇恩!如此臣妾與宮女們皆可以大飽眼福!”
午門上的第一次鐘聲響了。鐘聲悠然傳向遠方,全體京城計程車民懷著不同的心情傾聽鐘聲,許多人悄悄地議論著李王即將登極的大事,也議論著吳三桂拒絕向大順投降,發誓要為崇禎帝、後復仇,恢復大明江山的事。從來就有一種奇怪現象,每次在時局發生重大變化時候,民間的訊息比官方的訊息又快又多,其中難免有許多謠傳,但有些謠傳在事後證明有可靠來源。在昨夜崇文門內出現無頭揭帖之前,就不斷有關於吳三桂決心興兵討賊的謠言,而且在北京東郊也發現了無頭揭帖,號召黎民百姓趕製白布孝巾,準備在吳三桂人馬到來時為崇禎帝后發喪。雖然發現的揭帖不多,但是透過庶民百姓的口,一傳十,十傳百,迅速地傳遍京城,猛然間攪亂人心。
除關於吳三桂要興兵打仗的謠言之外,還有大順軍在北京城內強姦和搶劫的事,愈傳愈多,真實訊息和誇大的謠言混在一起。拷掠追贓和縱兵姦淫的事本來就是京城百姓的熱門話題,如今每天都傳出新的訊息,傳言什麼侯、什麼伯、什麼大臣的家人到處張羅借貸,在已經交出若干萬兩金銀之後,於某日被拷掠死了;某某文臣在朝中素有清直之名,也遭拷掠之苦,生命難保。關於姦淫良家婦女的事,盛傳安福衚衕一夜之間婦女懸樑和投井而死的有三百七十餘人,儘管這數目被誇大得極不合理,但是依然滿北京城盛傳不止。同時還盛傳常有婦女被拉到北城牆上**,有少女被**致死,屍體投到城外。由於京城居民對大順軍的仇恨與日俱增,所以有關大順軍奸**女的荒唐謠言愈傳愈多,而且人們竟然都信以為真,然後再添枝加葉,爭相傳播。
透過山東境內的江南漕運,從去年冬天起就已經不通。供給京城的薪柴、燃煤和木炭,都是從西山來的,如今也不能再進城了。大順軍雖然嚴禁京城的糧食和一切日用必需貨物漲價,但是明不漲暗漲,而且市場上的供應一天比一天緊缺。京城雖然俗稱是在“皇帝輦轂之下”,居住著王侯官宦和富商大賈,但是平民百姓和貧寒之家畢竟居於多數。這班生活在社會下層的平賤寒素之人,世居北京,本來就有代代承繼的正統思想,習慣地把李自成看成是流賊。李自成進入北京後,並沒有立即廢除明朝的各種苛政,也沒有宣佈“與民更始”的重要新政,更令人不解的是竟沒有像進入河南一樣,對生活貧苦的小民開倉放賑。所以其執行的拷掠追贓政策雖然看起來只是嚴厲打擊明朝在京城的六品以上官僚、皇親國戚、公侯貴族,卻使大順政權在廣大中小官吏、士人、商人和下層貧民中也普遍失去人心。
北京士民前幾天就都知道,今天上午大順朝文武百官將在皇極門演禮,準備新皇帝在初六日舉行登極大典。按照常理說,從今日起到登極大典的三天內,正是舉國狂歡,普天同慶的日子,然而今天的情況十分反常,只有大順朝的文武百官(宋獻策和李巖等很少人數除外)歡欣鼓舞,北京城中的各色人等,不管貧富,心情都很沉重,冷眼旁觀,等候著事態發展。當午門上的鐘聲散往五城各處時候,不論是住在深宅大院的還是住在淺房窄屋的人們都暗暗地搖頭嘆息,心中問道:
“這個李自成真能坐穩江山麼?”
李自成在午門上敲響鐘聲的前一刻,趁著午門未開,已經由雙喜率領二十名將士護駕,穿過右順門和左順門,來到文華殿了。
李自成從武英殿啟駕片刻後,竇美儀先由四個宮女捧著香爐,從作為皇帝寢宮的仁智殿出來,也登上右順門樓。隨後,王瑞芬帶一群花枝招展的宮女,帶著一股香氣,登上右順門樓。竇美儀的臉上和鳳眼蛾眉處處掩藏不住湧出內心的喜慶笑容,面對窗子坐下,而十來個宮女侍立在她的左右。
李自成已經在文華殿西暖閣的龍椅上坐下,神色沉重。滿洲人正準備興兵南犯和吳三桂想據守山海關抗拒不降,這兩個軍情探報最使他放心不下。他從昨天下午起,就暗暗地盤算著不得已時的作戰方略。但是他對吳三桂的投降仍抱著幾分希望。他反覆思索,既然崇禎已經亡國,江山易主,吳三桂再忠心保明朝已經沒有多大意義,而且也沒有什麼前途,何況吳三桂的父母和一家三十餘口已經成了人質,全家性命決定於他降與不降。他欽差張若麒和唐通送去了犒軍白銀四萬兩,黃金千兩,又答應仍封吳三桂為伯爵,世襲罔替,這樣的寵遇厚恩,應該使他傾心歸順。所以儘管宋獻策和李巖都認為吳三桂抗拒不降的成分為多,但是不見到派去的使者回來,他總是仍希望避免作戰,為大順的北伐軍儲存元氣,以應付滿洲人的來犯。
一個小太監用銀托盤捧來蓋碗香茶,放在御案上,輕輕地退了出去。隨即吳汝義進來,跪下去叩了一個頭,奏道:
“臣已遵旨為羅虎安排一座好的宅院。他很快就會到京。稍事休息後,臣即帶他進宮陛見,聽皇上重要面諭。”
李自成點點頭,心中暗想:可惜像小羅虎這樣的得力將領太少了!
“唐通和張若麒還沒回來?”他問道。
“回陛下,唐通和張若麒已經回京。他們昨夜宿在通州,今日早晨趕回京城。”
“快傳他們來見我。”
“剛才臣接到軍師府稟報,說二位欽差正跟隨兩位軍師從軍師府騎馬前來,稍候片刻就會到了。”
吳汝義叩頭退出之後,劉宗敏和牛金星進來,行禮之後,李自成叫他們坐下,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