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的中秋晚上,乾隆,太后與嬪妃們上景山賞月。那一次乾隆心情不錯,酒多喝了幾杯,被涼風一吹,有了幾分醉意,就倚靠在椅子上打了個盹。
半夢半醒之中,乾隆隱隱聽到了十分熟悉卻又很多年沒有聽到的唱腔。空靈,憂怨又有幾分的無奈。而整個山中的樹木,都像是為這曲調伴奏,樂音圍著涼亭久久不散。
乾隆一下清醒了不少,站起身,手扶著涼亭的圍欄,向外張望,可除了晃動不止的巨大樹冠,又那裡有一個人影?
乾隆不得不接受了小玉蘭已經辭世的現實,命人做了個靈位,就擺在當年小玉蘭住過的小院裡,每到年節便來祭拜一下。
而乾隆的思念之情,不久就化為了對當年還叫善保的兒子的關注。也許是善保的血統所賜,他很小就體現出了方人的本事。三歲那年,名義上的母親因難產而死,給他留下了個剛出世的弟弟。
之後,他的父親常保開始酗酒揮霍,很少管兩個兒子,常保家道中落,窮得靠變賣家產生活。八歲那年,他的父親常保也病死。本來由善保的叔叔代為撫養兩個孤兒,誰曾想,他那叔叔侵佔了房產之後,便不再理會善保兄弟二人的死活,弄得兩個孩子要靠乞討為生。
天子骨血竟落如此下場,乾隆大怒,責令內務府出面,替善保討回了房產,又安排他入私墅學習,名字也改成了和珅。而這段經歷,讓和珅成熟得很早,性格也變得堅毅和圓滑。習文練武的刻苦精神,遠強於同齡的那些八旗子弟。
更讓人驚訝的是,成年之後和珅眉眼之中隱隱有乾隆的影子。雖沒人敢明說,大家也都在心裡認定了和珅與皇上之間的血緣關係。
和珅十八歲被乾隆任命為內廷三等侍衛。這個任命,既有乾隆將和珅調到身邊,可以時時教導的意思,但更多是愛屋及烏,完成小玉蘭最後的遺願而已。
但讓乾隆意外的是,和珅辦事嚴謹但不失靈活,胸有城府卻頗有遠見。平時除了練武,就是結交京城的文人墨客,於詩詞歌賦上展現出了過人天賦。看到和珅的不斷成長,乾隆不得不感嘆,他現在的皇子中,誰有和珅一半的本事,便是儲君的不二人選,可惜和珅身上的秘密再無反轉的可能。又想想,也許和珅真是個做官的材料,如果能成為國之柱臣,那無論哪個兒子接班,有和珅的輔佐,都可以讓他放心了。
念及此,乾隆索性給了和珅個管庫大臣的小官,管理宮廷布庫。和珅來到布庫,一頭扎進布堆裡,重新歸類分檔,力求每筆進出清晰瞭然。另一方面,走訪布商,瞭解織造工藝,瞭解儲運環節,按現如今的話,就是規範了管理流程,把控採購環節,梳理了供應商,基本杜絕裡面的貪腐行為。
和珅的做法,在布庫各級小吏看來,就是新官上任三把火,沒太放在心上。誰曾想,流程被規範後,他們再想從裡面撈錢就難上加難。利益均沾的道理小吏們還是明白,就紛紛拿出銀子行賄,沒想到這和珅油鹽不進,為這事還緝捕了幾個行賄數額巨大的。見買通的法子不靈,他們就開始給和珅下絆子,買通都察院一個監察御史上書,以索賄之名彈劾和珅。
誰想到,這彈劾的奏章上去,沒有幾天,都察院派了專人下來徹查,和珅把之前掌握的小吏們貪腐的證據一擺,撤職的撤職,發配的發配,參與的小吏沒有一個善果。這下,布庫上上下下才反應過來,怪不得和珅敢冒官場大不違,雷厲風行地整治,敢情是上頭有人。
(善男子,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循諸性起,無取無證,於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眾生。何以故?菩薩、眾生皆是幻化,幻化滅故,無取證者。譬如眼根,不自見眼;性自平等,無平等者。眾生迷倒,未能除滅一切幻化,於滅未滅妄功用中便顯差別。若得如來寂滅隨順,實無寂滅及寂滅者。《圓覺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