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其它小說>院上墳> 第二百六十五章 戲魂 (寅)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百六十五章 戲魂 (寅) (2 / 2)

乾隆自打張申林槍斷的一刻起,就很平靜,但眼光卻沒離開跪在臺口上的小玉蘭。見面前跪倒一片,就對站在身邊的太監說了幾句。

太監連忙在乾隆身邊跪下,聽完乾隆的口諭,一溜煙跑到眾人面前,尖聲說道:“廣泰班架前出這等醜事,甚掃聖上興致,廣泰班一眾全部收押,著命刑部侍郎苗叢禮勘問有無忤逆之嫌。另宣廣泰班小玉蘭見架。”

那太監說完便向臺上的小玉蘭招招手,而周邊的侍衛則把戲班的人挨個捆了起來,押出了戲樓所在的院子,頓時院外哭聲一片。

小玉蘭在太監的帶領下,跪到了乾隆面前,她心裡明白,皇上面前她們都如地上的螻蟻,要救全戲班上下一眾的性命,全要看皇上的心情,全要看他是否願意開恩,自己從那次乾隆微服看戲開始,就沒有別的選擇。

後面的事都是意料之中,廣泰班被遣回原籍,沒有徵召不得入京,沒有召命不得外出。戲班裡的人都保住了性命,只有張申林因為架前失儀,被流放寧古塔,那裡氣候苦寒,勞作艱辛,不到三年,張申林便因病離世。

小玉蘭因得乾隆看重,被安排在了景山,名義上是宮女太監們的戲曲教習,但實際並沒有一個宮女太監敢進入小玉蘭居住的院落。

吳敬初帶著戲班回了江南,這一番的變故也讓他大病一場,病好之後,也是意興闌珊,索性把戲班的事交給了連成海打理,自己沒事讀書做畫,很少出門。

但讓吳敬初詫異的是,本以為他們會在梨園行裡聲名掃地,可不曾想,恰恰相反,自從回來之後,總督衙門,知府衙門的堂會邀約就沒有斷過,而且這些地方上一手遮天的人物,對自己還頗為尊重,反弄得吳敬初有些手足無措。

再往後,廣泰班的聲名日隆,儼然有了江南第一戲班的名頭,各地的官吏富商以能請到廣泰班的堂會為榮。那連成海也很有頭腦,將戲班一分為二,老廣泰班以給官宦名流富商唱堂會為主,另一批人組成了喻泰班,並不受當年乾隆口諭的影響,在江南一帶遊動演出,風頭更勁。

看著白花花的銀子滾滾而來,廣泰班的名聲越叫越響,吳敬初卻沒有絲毫的喜悅,他只想西去之前能再見上女兒一面,可小玉蘭的訊息卻如石沉大海,一晃就是幾年。

那本雜誌是個標準的十六開本,一百多頁的厚度。很明顯,《戲魂》這一篇是這一期的重頭戲,足足佔了五六十頁的篇幅。我看書很快,甚至很多人以為我有一目十行的本事。其實,多數情況我是在跳著看,因為不喜裡大量的環境和場景描寫,只關注故事情節。

但這一篇,我是從頭到尾,一字一句地讀過。起初,我的確是想從字裡行間中,找到是胡安北所寫的蛛絲馬跡,但後來我卻被故事本身深深地吸引住。當我看到最後,有未完待續這幾個字,我才明白這故事比想像中的要長得多,要曲折得多。

我掩上那本雜誌,重新換了早涼了的茶,點上根菸,一時陷入了沉思。

此時,這篇是不是胡安北所寫,已不重要,對我來說,最好奇的反而是這篇的真實性問題。最初看時,我直觀的感覺,這是一篇基於明清野史的戲說,但隨著故事的推進,也許是作者寫實的手法,也許是對人物刻畫的細緻,讓我總覺得這故事曾經真的發生過。

而且,仔細一想,時間對得上,人物對得上,地點對得上,除

了這故事史書全無記載外,一切嚴絲合縫。更讓人驚訝的是,隱約覺得張申林那杆白蠟槍斷得瑟蹊蹺,那副班主連成海雖筆墨不多,但這人的心機城府見識都不是一般人可比,甚至很多時候有先知先覺的預見,做一個小小戲班的副班主,總覺得太過離奇,也許他還有另外隱藏的身份?

更主要是這一切太過巧合,如同是一局高手的對弈,每一招看似天馬行空,但卻另有深意。可惜書裡的主人公吳敬初父女,對這一切沒有絲毫的覺查,只有冥冥中按著佈局者的意圖走下去。但這麼大一個局究竟是為了什麼呢?

我知道,我現在的猜測都是徒勞,主人公都看不明白,我一個看書的,又能如何?況且,現在我就猜到了結局,作者的水平就太差勁了。

&nbsp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揹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後乃今將圖南。——《莊子》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