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辦完這些。
李老又將他資費重金請名士執筆寫的一篇《楚若敖傳》獻上,細數若敖氏建國三百年來赫赫戰功,十一代令尹,日夜勤勉,輔佐九代君王,開疆拓土,建立城邦,與周朝劃江而治,稱霸荊蠻,今子琰,北抗成周,力壓晉國,弘揚楚志,更是深得人心。
翻著這篇千字文,若敖子琰的心情才終於稍稍轉晴了兩分,看向還跪在地上的左史。
李老領悟,吊著折了的右臂,將跪在地上的蠢貨左史替若敖子琰一一趕走,於是他又緩了兩分顏色,揚手吩咐曾侯來使進殿說話。
若敖子琰的容顏終於再度舒展了,又走回珠簾後,倚靠在上位頷首道:“是非曲折要明辨於胸,不辯如何道理自清?你們看,這樣辯一辯,是否都明白了?”
“是!”
所有人又都磕了個頭,接著只跪坐了半邊屁股,專注用心傾聽他的每一句話,聲怕再遺漏一個字,冬日嚴寒,眾人頭上的熱汗卻一直不斷在往外滲出。
坐在上首,若敖子琰的這句話又把眾臣的呼吸掐住了:“繼續吧。”
許多人鬆弛下來的面容又緊張起來,跪在那裡開始偷偷地看若敖子琰的臉色,並把目光放在牽頭的李老身上。
面對現今的若敖子琰,無論平靜,還是風波。
他們已經用盡全部身心去應對。
依然倍感身心煎熬。
李老卻坦然上前,開口道:“稟楚公,我楚國盟國曾國使者前來恭賀王與公即將共同攝政,併為王與楚公獻上王鼎九尊八簋,公鼎七尊六簋;編鐘、石磬,王八堵四肆,公六堵三肆;王鍾馨各六十四枚,公各四十八枚;女樂總計二百人……”
“禮單在此。”
眼見李老帶人跪在下首。
若敖子琰輕“嗯”了一聲。
聲音威嚴,隱隱已有了一國之尊的威嚴,就連曾國使者都無不感覺彷彿在覲見過去的楚王,無不陪著小心和討好,生怕因為禮單上的賀儀而令他心生不悅。
然而使他們心存敬畏的不僅僅是若敖子琰,更是他身後那柄王劍。
王劍置於男子身後的青銅虎座之上。
其鞘飾崑山之玉,鱗鱗波光,其柄鑲隨侯之珠,熠熠生輝。
王劍霸道,鋒芒難掩。
此劍本為楚君佩劍,如今卻在若敖子琰手中,其意不言而喻。
“楚公,我國曾侯還特為楚公及女王各制一冕。”
使者暗自收回目光,李老示意曾國工匠託著二冕,隨他一同上前。
趙德大步走下去,接過覆蓋著絲帛的銅盤,又大步回到若敖子琰面前跪了下來,高舉著托盤:“公,請一觀。”
若敖子琰淡淡道:“趙德,舉高些,本公看看。”
“諾。”
趙德跪地,將王冕高舉過頭頂。
若敖子琰的大手伸向那獸耳銅盤上的兩頂王冕,輕輕一揭紅綢,所有人驚異好奇的目光也都跟隨著附著在這兩頂稀世王冕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