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疆拓土的功績傳揚開來,連帶著,《青玉案·元夕》的歌詞也隨著武植的大名迅速傳遍了整個汴梁城,一時間風頭無兩,武植的功名與文采又一次名揚京城,眾人皆爭相稱頌與傳唱。
但讓京城眾文人墨客王孫公子扼腕嘆息的是,譜曲並歌唱《青玉案·元夕》一詞的礬樓頭牌歌妓柳素素卻在出名後,猶如曇花一現般,一下子又淡出了眾人的視野,一夜之間就杳無音信了,只是聽說好像已經脫籍從良,被某個大佬給養在深閨金屋藏嬌了!
武植平日裡很少去關注這些所謂風流韻事,他只知道,自家門前的牌匾該換一換了。
當趙煦親筆御賜的「清河郡開國縣公府」的牌匾高高掛上後,整個公府一片歡騰,眾人為侯府變為開國縣公府而高興不已。武修和鳳娘更是欣喜若狂,都不知道跑到武家祀堂裡去告祭祖先多少回了。
俗話說得好,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自從武植眾人搬進侯府後,每天鑽營投貼想拜訪他的官員開始逐漸多了起來,尤其是侯府變成開國縣公府後,每天意欲投貼拜訪的官員更是絡繹不絕。剛開始,武植還能接待一二,到後來實在是不勝煩擾疲於應酬,於是乾脆就閉門謝客。除了熟人,一律不接待毫無相干的人等,惹得大夥頗有微詞,但武植也懶得去理會了。
火器局開始陸陸續續地製造出了竹製手榴彈,武植試了試,發現爆炸效果還不錯,於是提請朝廷批覆後,開始陸陸續續地列裝新軍,進行實彈訓練。除了原赤衛營的官兵,華夏軍眾位官兵初次見到竹製手榴彈時也是感到新奇和疑惑不解。可當進行過實彈訓練後,眾人不禁被竹製手榴彈的爆炸威力嚇呆了,個個都驚魂不定,直至習慣後才回過魂來。
火器局的工匠們經過研究發現,有些竹製手榴彈的彈體換成小陶罐或者小鐵罐,填裝新火藥後,經爆炸試驗,發現爆炸的效果比竹製手榴彈還來得更猛烈。於是,火器局開始研製出陶罐手榴彈和鐵罐手榴彈,並且還改進了火藥引線。小陶罐可以燒製出來,而小鐵罐可以透過模具澆築鐵水製得。
當武植拿到陶罐手榴彈和鐵罐手榴彈時,心神不禁有點恍惚:這不是後世中簡易版的手雷嗎?
由於陶罐手榴彈和鐵罐手榴彈密封性更好,爆炸時炸飛的陶瓷片和鐵片也能傷到人,威力比竹製手榴彈要大得多,而且裡面還可以新增一些更毒的東西,比如麻藥之類的,用於戰場殺敵時威力還會更大。
武植心中頗為高興,於是果斷下令,竹製手榴彈只提供給華夏軍用於實彈訓練,並減少竹製手榴彈的產量,大量生產陶罐手榴彈和鐵罐手榴彈。
武植分別對小陶罐和小鐵罐的形狀做了改進,除了圓罐形的(手雷),他還增加了手柄式的(手榴彈),即在圓罐上增加可以手持的柄,小陶罐的就連著罐體燒製出可以一隻手握得住的陶柄,小鐵罐改成圓筒狀的,直接接上木柄就行,以方便投擲為宜,哪一種稱手就用哪一種。
他同時要求火器局進一步改進點火引線,希望能搞成防水防潮的易拉式引線,再加上起爆火藥的起爆,就可以保證手榴彈(手雷)在任何場合下都能爆炸,不會啞火。並且懸賞一萬貫錢,鼓勵眾人進行研究開發。
重金懸賞之下,火器局眾工匠熱情高漲,都紛紛開動腦筋,投入到易拉式火藥引線和起爆火藥的研發當中。
武植是知道摩擦起火和撞擊起爆的原理,但他自己也做不來啊,他只給大夥提供了一個思路,那就是摩擦起火靠的是精製硝石(硝酸鉀)、紅磷和硫磺,撞擊起爆靠的是雷酸汞。而雷酸汞的製取,需要三種原料:硝酸、酒精和汞。硝酸製取最方便的方法就是硫酸+硝石,而硫酸可以把鍊鐵廠的尾氣通入溶有過量空氣的水中製得,或者直接燃燒硫
磺,把硫磺燃燒後的氣體通入溶有過量空氣的水中,就可以製得硫酸。而酒精他自己就可以提供,但不是免費提供,他要跟朝廷簽訂供貨協議的。軍用的酒精他只用劣質的白酒來蒸餾製取就行。至於汞,各個煉丹士手中都有,原料不是問題。
武植把這些思路跟火器局眾工匠們進行詳細說明後,就由著他們去搗鼓了。至於能不能做得出來,武植心裡也沒有抱多大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