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靈異小說>穿越武大郎之救宋> 第二十章 武大郎殿試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十章 武大郎殿試 (1 / 2)

省試放榜後的第十日,決定進士名次的殿試終於如期而至了。

陽春三月芳菲盡,春暖花開時,殿試這天,到了。武植和潘偉早早地起了床,吃過昨晚備好的糕點,就趕緊往皇城方向趕。倆人坐著馬車,由王二駕馭著,沿著御街慢慢行進。為了應付交通出行的問題,武植他們在幾天前花了十五貫錢買下了一輛馬廂車,作為代步工具。

這時候,天還沒有完全放亮,御街上燈火稀疏暗淡,御街兩旁影影綽綽,路人稀疏,只有進宮的官員和新科進士或乘轎或騎馬或坐車或步行,在急匆匆的往皇宮方向趕。

半個時辰後,倆人終於坐車趕到了皇宮右掖門前。遠遠地就看到右掖門前已經排了一列長長的隊伍,左掖門前也是如此。下車後,吩咐王二先回去,等到晚上再來接他們。倆人隨其跟在隊伍後面排隊,等待入宮。

隨著左右掖門緩緩的開啟,禮部官員開始對眾位新科進士進行禮儀培訓,以免在官家面前失了禮儀;然後由守衛宮門的皇城司衛兵一一進行搜身。檢查完畢後,兩列隊伍才各由一名內侍領著,開始從左右掖門依序走進皇宮大內,進宮是要搜身的,宮裡嚴禁攜帶武器。在行進中,眾人走在皇城御道上,均是戰戰兢兢,不敢出聲喧譁。

武植是第一次進入皇宮,他心裡充滿著好奇,膽子也沒有那麼小,不像別人那樣低著頭走路。他是東瞅瞅西瞧瞧,左右前方一片金碧輝煌,翹脊飛簷,殿宇林立,好一派肅穆堂皇的皇家氣象,當他瞧見五步一哨身穿紅色戰袍的當值皇城司宮衛時,就微笑著點頭示意,嚇得緊隨在他身後的潘偉是心驚膽戰,冷汗直流。

好不容易,大家依次走到了一座氣勢恢宏的高大殿宇前,紅牆綠瓦,飛簷翹脊,甚為壯觀,這就是集英殿,舉行殿試的地方。而在集英殿的左側,正對著宣德門的正中央,還矗立著一座最高最大的宮殿:大慶殿!望著眼前巍峨聳立的大殿,除了少數見過宮殿的皇家貴胄子弟,大部分進士心中都多了幾分凜然,對皇家的煌煌威儀又有了更深的體會與認識。

依序走進集英殿中,只見殿中雕樑畫棟,殿庭廣闊,可容納上千人,旁邊連著幾個偏殿,一股肅穆莊重的氣勢撲面而來,眾人心中又多了幾分惶恐卑微。武植跟在隊伍後面,遠遠地就看見集英殿上方的鑾座上,端坐著一個二十來歲左右瘦削的青年,身著冠冕龍袍,正是皇帝趙煦!鑾座下首右側站立著一箇中年內侍,這是大太監郝隨,時為內侍省都知。

鑾臺石階下端,左右兩側分別站立著三十多位大小官員,服飾各異,大部分身穿紫衣紫袍,少部分身穿朱衣朱袍或綠衣綠袍,均頭戴冠帽,雙手持笏,肅穆靜立著。其中位於前列身著紫衣紫袍的數十幾位大臣尤其引人注目。

站在最前方左手邊的,就是頭戴貂蟬冠的首相(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章淳,往右依次站著的,是頭戴貂蟬冠的樞密院使安燾、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李清臣、頭戴六梁進賢冠的知樞密院事曾布、頭戴五梁進賢冠的尚書左丞蔡卞和尚書右丞黃履,六人都是執政,理所應當站在第一排;稍加間隔,再往右則是吏部尚書兼兵部尚書許將、戶部尚書蔡京、御史中丞安惇、禮部尚書林希、刑部尚書刑恕、工部尚書張商英等六人,依次排開。這是朝中權柄最盛的十二位大臣,他們都是覆評主考官。

侍郎一級的官員則依序站在第二排,禮部侍郎陳顯也在場,他也是考官之一,和戶部侍郎吳居厚、鴻臚寺卿郭知章等人一樣,都是十三個初評考官中的成員。

其他身穿朱衣朱袍或綠衣綠袍的十一位禮部官員則依序站在第三排,他們地位比較低,都是殿試的工作人員。

蔡京和蔡卞兩兄弟長得尤為相像,武植一眼就認出來了。這倆人會是他以後要專門打擊壓制的物件,尤其是蔡京,更是他首要打擊的目標。這兄弟倆其實長得還是蠻不錯的,一表人才,看不出奸詐小人的樣子,看來隱藏得蠻深。這倆人一個是戶部尚書,一個是尚書左丞,都是位高權重的大臣啊,武植倍感壓力山大。

遠遠地,大家依次跪拜叩首,武植也跟著人群進行跪拜,跟著山呼“陛下吉祥!”

在當時的宋朝,除了初次見面或者重大場合比如大朝會、殿試掄才時需要跪拜皇帝之外,平時見到皇帝是不用跪拜的,只躬身作揖行個禮就行。

“眾卿平身!”一道中氣不足的聲音從皇帝嘴裡吐出,看來,這官家趙煦的身體確實不太好。武植心裡頭暗暗思忖,趁勢隨著眾人站起身來。

武植站在人群中,抬起頭靜靜地觀察著趙煦,只見他,雖然穿得冠冕堂皇,但臉色蠟黃,眼圈烏黑,身體消瘦,明顯的就是體弱多病卻又縱慾過度的樣子,怪不得不到三年後就一命嗚呼了,著實是一副短命鬼的衰樣!

趙煦說了一通鼓勵誡勉的話後,紹聖四年丁丑科殿試就正式開始了。殿試由皇帝趙煦親自主持。

集英殿夠大,已經擺下了五百七十張桌椅,新科進士們在眾禮部官員的指引下,據桌坐好,準備考試。

殿試為策試,皇帝親自出題:關於損益時務應時而造的策問,題目表述如下:

古之明王,以道揆事,以賢任官。人得以盡其才,法足以行其意,小大之分得,遠邇之俗同。因之以輔志,而上無疑謀,勞之以勸相,而下無拂心。以修在地之政,則省山而木兌,猶河而水翕。以協在天之紀,則日星順其行,歲月得其序。至於禮備樂作而告其成功。鳴呼,何施而可以臻此歟?

朕獲奉宗廟,懼不敏明,無以章先帝之休德,故自親政以來,嘉與卿士大夫修明厥緒,申喻朕志,累年於茲。而推原本旨,或未盡察,人自為義,澤不下究。此其故何歟?

《書》不云乎:“天之命,惟時惟幾。”方今之務,所當損益,應時而造者,必有其序,為之於未有,謀之於未兆,必有其幾,子大大之所宜知也。蓋自唐虞至於周,更六七聖人,而後其法大備。今其書具在,可考而言也。然則孰戾而不合,孰可推而行之?其詳著於篇,朕將親覽焉。

這題目表述的大意就是:先帝任用的都是賢才,治國治民皆是唯才是用,治國成績也不錯,君臣之間也很是融洽;自己也秉承先帝遺志,勵精圖治,任用賢臣,可為何君臣之間老是合不來呢?請問有什麼良策解決這個問題呢?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