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一千多名大明士兵,他們的主要任務其實不是監管這座金銀島,而是保證從大明到奴兒干都司之間的運輸安全。
當視線從六月的佐度島回到五月的大明,這個月,最轟動的莫過於太孫殿下從東瀛運回來的戰利品。
在此之前,從來沒有任何人能想的到,僅僅一個月的時間,太孫就從東瀛運回瞭如此之多的金銀和物資,還有那一滿船的古董。
就連朱棣也從來沒有一次性見過這麼多的金銀,他讓人將這些金銀擺在承天門外的廣場上,派了重兵保護,卻又允許所有的大明百姓近距離觀看。
這其實是朱瞻基的主意,他就是要用這些金銀作為誘餌,將大明所有人的目光都吸引到大明以外的地區。
不管是貿易,開始開礦,還是侵略,只要能激發大明百姓的探索之心,這樣做就是值得的。
朱棣一開始不算支援這個計劃,但是當這麼多的金銀擺在自己的面前的時候,他自己都忍不住心動了。
所有人都以為大明是天朝上國,所有人都以為大明物產豐富。但是僅僅一個月的時間,朱瞻基就從東瀛搜刮瞭如此多的財富,也讓所有人都在反思,自己是不是井底之蛙呢?
固然,這些金銀對大明來說並不算什麼,整個大明每年的稅賦按照金銀來計算就超過了兩千萬兩白銀。
這些金銀加在一起,也只有大明一年稅賦的五分之一多。
可是,這是太孫僅僅一個月的收穫啊!
如今的大明,一畝地的收成,一年不超過五錢銀子,家有千畝良田,也落不到三百兩銀子。
可是如果開工坊,打造一口鐵鍋,僅僅幾日的功夫,就能跟內監換回四錢銀子,旱澇保收。
一年打造兩千口鐵鍋,賺的錢就遠遠多於種地收成,這筆賬隨便一個人都能算的出來。
資本的力量是極其強大的,不管是在什麼時代。
哪怕如今大明對戶籍管理嚴格,人員流通不便,但是內監和錦衣衛遍佈全國的網點,卻成為了最好的宣傳渠道。
不需要出縣,不需要出州,只要你能紡出布來,只要你能做出絲綢,只要你能打造鐵器,所有的東西拿到內監的網點,就能換成銀元。
經過一個月的發酵與宣傳,哪怕是偏遠州府的鄉民,也知道海外有數不清的金山銀山,知道只要閒暇時候紡布,就能跟內監換取銀子。
當然,這種宣傳也遭到了無數商家的抵制和文官們的反對,因為內監現在等於是搶了無數商家的飯碗,而文臣們反對,主要是怕趨利思想毀了穩定的社會風氣。
不過在幾百萬兩現銀面前,武將,勳貴,包括本就與內監有著穩定業務的商家們,也極力宣揚對外貿易的好處。
這些銀子,劫掠來的畢竟是少數,大部分還是透過貿易,讓倭人主動將埋在地裡的金銀拿出來。
這種爭論永遠不可能消失,無非是隨著時間的變化,支持者和贊成者的立場會一直變化。
但是有一點幾乎沒有人再反對了,那就是對外徵略。
只是對東瀛的戰爭,短短時間就獲利幾百萬兩,哪怕是最有操守的文臣,這個時候也看到了戰爭的紅利是多麼驚人。
除了少數的清流認為這樣對外征戰會有損天朝上國的國體,絕大多數人都成為了戰爭的支持者。
還有一部分利益既得者也在呼籲開放海禁,對外貿易不能全部由內監控制。
但是這樣的反對是跟朱棣爭利,他斥責了一批人,打壓了一批人,這股聲浪自然就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