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靈異小說>我的大明新帝國> 第二十八章 格物學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十八章 格物學 (1 / 4)

永樂十三年,朱瞻基初見馬迪的時候,他還是一個不到十五歲的半大小子。

整整五年過去了,他從一個自然科學的愛好者,工匠的兒子,變成了一個大明在物理學方面的專家。

雖然在資歷上,他比不過許多大半輩子都投身這個方面的工匠,但是在對物理學的總結和研究上,他卻走在了最前面。

這主要跟他還沒建立起完整的世界觀,就被朱瞻基影響又很大的關係。

從小喜歡做工,喜歡研究,這給他奠定了一定的基礎,然後在十四歲的時候,遇到了朱瞻基,而朱瞻基為他開啟了一扇世界的大門。

朱瞻基的滑翔翼只是一個開端,他的手工作坊讓馬迪見識到了許多稀奇古怪的東西。

關鍵是朱瞻基的引導,讓他走在了正確的道路上。

中國古代絕對不缺少對物理學的研究和應用,並且因此誕生了一系列享譽歷史的著作。

這些著作在民間是沒有機會看到的,許多已經湮滅在歷史長河中。

但是,朱棣從登記編纂永樂大典,整個大明幾乎所有的圖書,皇宮裡都有收藏。

從《墨經》,《考工記》,《論衡》,《考靈》,一直到宋代的《天工開物》,皇宮內都有收藏。

就連朱瞻基從來沒有聽說過的唐代《劉賓客嘉話錄》,這樣偏門的圖書,皇宮內都有。

所有涉及到物理學,格物方面的書,朱瞻基從小就讓那些太監們幫他蒐集出來觀看。

透過對這些書閱讀,讓朱瞻基很清楚中國古代在各個方面研究的成果和應用。也非常佩服古人在不瞭解事物本質的時候,就能以自己的一套經驗總結出一些結論感到驚訝。

當然也有一些在他看來啼笑皆非的結論,不過那只是因為眼界所限。

總體來說,古人對物理學的認識,絕不是後世人認為的那麼膚淺。

當然,因為整個社會對格物的不屑,導致優秀人才都去學儒,只有少數人研究格物。

這種對格物的不重視導致了人才的斷續,也導致歷史上缺少對物理現象的總結和歸納,顯得很零散。

比如曹衝稱象的等量替換,就是對科學研究的一種重要開拓思維。可是這件事發生了兩千年,一直要等到外國人侵略中國,把他們那一套拿出來的時候,中國人才發現,原來我們的古人早就採用了這種方法。

春秋戰國時期的《墨經》,其實就對力學和光學進行了歸納,槓桿原理在書中進行了細緻的分析,並且因此誕生了秤,獨輪車等一系列應用的工具。

而且在墨經裡面,也闡述了光與影,小孔成像,凹透鏡,凸透鏡的原理,可惜的是,這樣的學問只能藏在皇宮的典籍庫裡,根本沒有人願意學。

因為學這些對改善一個人的生活環境沒有任何幫助,還會遭到打壓。

除了力學與光學,中國古人對其他學科的研究也並不少,比如聲學。

《莊子》藝術就記載了調瑟時發生的共振現象,這種基音與泛音共振現象的發現比西方早得多,歐洲直到十五世紀才由達芬奇首次進行共振實驗。

墨翟曾在地下設甕,利用共鳴現象,探查敵方挖洞攻城的計謀。到宋代曾公亮,在他的《武經總要》中,把這種方法稱為“甕聽”,這是聲學效應在軍事中的應用。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