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到過歐洲的大臣們,是不相信大明能建設起一座十萬人的競技場的,甚至根本不能想象這樣一座競技場是什麼樣子。
競技場什麼會不會有應天府的一半大小?說話要怎樣才能聽得見?要是讓傳令太監們傳話,那不是要幾百個太監才夠?
但是實際上,除了擴音效果不佳,建設一座十萬人的競技場,在技術上並不是難題。
羅馬在一世紀的時候,就能用磚頭壘砌起來一座將近十萬人的競技場,而朱瞻基招收了義大利這方面的人才,也能實現這個任務。
羅馬競技場當初是用火山灰燒製的初級水泥當做粘結材料,而大明現在有了效果更好的水泥。
關鍵還是建築結構的研究方向差異,導致了東方至今不能建設起來更高大的建築。
這一次的大朝會,對朱棣來說,對朱瞻基來說,都是成功的。
雖然大臣們在議事的時候,因為不習慣規則,有些磕磕絆絆。但是每個人都非常重視因為皇權“讓步”,賦予他們的更大的權力空間。
雖然如今的權力爭鬥還沒有出現,但是每個人都清晰地認識到了屬於自己的權力範圍。
這就是分工明確的最大好處。
以前的朝堂,所有大事都需要進行廷議,吏部尚書雖然是群臣之首,但是也沒有權力任命一個侍郎。
工部尚書掌握天下工程,但是連修一座橋,都需要其他大臣的同意。
等於所有權力是集中的,大臣們只有事權,沒有職權。
可是現在,朱棣在接受朱瞻基的建議後,只是小小地讓步了一下,就把皇帝與文臣之間的主要矛盾,變成了次要矛盾。
透過皇權讓步的一點小小權利,就把大臣們之間的矛盾變成了主要矛盾。
議事法則既然已經規定了各部的事務具有獨立性,只有大事才拿出來廷議。那麼我不去插手你們的事務,你們其他人,就不要來插手屬於我的權力了。
這一點,不僅蹇義,夏元吉他們這些主官已經發現了,他們下面的事務大臣更清楚。
以侍郎,郎中他們這些人為例,他們以前是隻能在事情確定下來以後,才有對事務的處理權,自己是不能決定這件事應該怎麼辦的。
但是現在,皇權退讓,將許多事務的決定權下傳。那麼,為了維護屬於自己的權力,他們的主要矛盾,就是廷議了。
圍繞著權力爭奪的鬥爭還沒有開始,但是格局已經形成,所有人都已經明白了自己應該怎麼做。
散朝以後,朱瞻基回到了興慶宮,換了一身衣裳,準備前往下馬橋農莊。
朱棣明日就要接見陳誠,派他前往西北,朱瞻基要在今日見一見他,順便安排諮情司,錦衣衛的人員給他提供支援。
可是沒有想到,今日的朝會一直舉行到了下午三點多。現在天短,這幾日又陰天,現在天色就已經發暗了。
“殿下,錦衣衛通報,林三,唐賽兒夫婦已經在錦衣衛。”
雖然唐賽兒的事情更重要,但是事有輕重緩急,既然唐賽兒她們已經被控制了起來,早一日,晚一日不影響事情。
陳誠明天就要被朱棣召見,這個事情雖然小,卻更急一些。
“吩咐楊章德,我明日午時去接見他們。去看看太孫妃她們準備好了嗎?”
“午後就準備好了,只等殿下回來。”
換好了出門的衣裳,孫嫻拉著朱祁鎮的小手就進了殿門。“殿下,你去下馬橋視察,為何非要妾身跟著。讓母妃知道,又會數落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