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我的大明新帝國> 第十二章 朝議 (下)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十二章 朝議 (下) (2 / 5)

這個知識不一定是儒學文才,可以是數學人才,可以是工匠,可以是物理學家,甚至可以是賬房等等,只有他們的研究,他們的發明,他們的改進,才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

但是大明現在根本沒有這麼多的專業人才。

一千多年來,儒家對其他行業的大力壓制,導致了國家的治理只能靠嘴炮,只能靠過去的歷史經驗。

這也是東方在兩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基本停滯不前,一個又一個的朝代更迭,卻形成一代又一代的迴圈的主要原因。

儒生講究的博學廣才,雖然這個博,這個廣只限於儒學的範圍之內。

他們對什麼事都有隻知道皮毛的經驗,卻不知道這些知識體系背後的形成原因,更不知道該如何拓展。

不,他們根本不允許拓展,只能向古人學習,古人就是神,就連懷疑古人錯了都不行。

任何改變都是對信仰的褻瀆,對古人的不敬。

因為,他們也想成為“古人”。

就連朱棣這個皇帝其實也是這樣,他現在要西征,為的就是一個身前身後名。

但是現在,為了解決問題,他毫不客氣地說道:“那要拖到什麼時候?難道僅僅為了一些銀子的分配,你們要吵到明年?你們誰有夏尚書精通賬目?你們誰有夏尚書對大明的財政瞭解?你們誰有夏尚書更能清楚大明哪裡更需要銀子?但是為了一己之利,或者說為了一個部門的利益,卻忽視了大明的整體利益!在你們看來,到最後你們相互妥協,各自分到一些銀子,明年的公費更寬鬆一點,就是好的。但是對朕來說,對大明來說,這卻是最大的浪費!”

話說到這個份上,就連被朱棣維護的夏元吉這個時候也覺得羞恥,他跪下俯首道:“陛下,都是臣無能……”

“平身……”朱棣嘆了口氣,就坡下驢道:“此法則是必須要推行的,不過蹇尚書你的意見也很中肯,將大臣們限定在一目一綱,確有些因噎廢食,朕可允許凡在大朝會期間,大臣仍然有建議之權。”

這是一種妥協,不讓現在的大臣們說話,那比殺了他們還要嚴重。他們存在的意義就是諫言啊!

除了像夏元吉這樣當了十幾年戶部尚書的,像宋禮,吳中這樣原本在年輕時候研究過修建築,修河渠的,大明哪有那麼多的專業人才?

就連吳中這個“建築專家”,因為有功,晉升刑部尚書。而他這個工部的專業人才,到了刑部,連案卷都不會看,更別說斷案了。

在工部尚書之前,他還擔任過北平布政使,大理寺右寺左少卿,右都御史,資善大夫,然後才是工部尚書。

就在永樂十五年,朱瞻基出海的那一年,也是他擔任刑部尚書的第二年,整個刑部沒有判決一起死刑。

一個超級大國的執法機構,竟然沒有判決一起死刑,這恐怕是整個歷史上都沒有的。

朱棣為之大怒,差點要把他削職為民,後來把他叫來大罵了一番,他才含淚將幾個罪大惡極的犯人判了死刑。

而他卻在民間獲得了“愛民如子”,“活菩薩”的美譽。

以他建築專家的身份來說,他最適合的就是工部的官員。以他心善的性格來說,刑部尚書根本不適合他。但是他這樣的外行,偏偏坐在了刑部尚書的位置上。

而像他這樣的人,整個朝廷比比皆是。論起專業來,除了太醫院的醫生,工部的工匠,刑部的捕頭,這個國家幾乎沒有專業人才。

所有人擔任不同的官職,唯一需要做的,不是加深自己的專業素養,而只是看前面人怎麼做的,然後照葫蘆畫瓢。

朱棣一開始也不覺得有什麼錯,但是跟朱瞻基就專業問題需要專業人士來處理進行了幾次討論,才發覺這裡面的好處。

但是關鍵問題還是,根本沒有需要的人才。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選拔制度的問題。

那些內監的財會人員,甚至大商戶家裡的賬房,隨便哪一個出來,恐怕都比戶部一大半官員要強。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