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部的作用就是滿足各部的運轉需求,比如說每部每年大致需要消耗多少銀子,他們心裡也有數。
在滿足了基本運轉的條件後,多餘的銀子要防範天災人禍,就這每年都還是一個大窟窿。
也就是這幾年,朝廷財政逐漸好轉起來,不會在發生連辦公經費都沒有的情況了。
鍋裡有飯,碗裡滿,鍋裡沒飯的時候,碗裡自然也就沒有了。
戶部也難,因為他們手裡的銀子都是有數的,而要錢的太多了。
夏元吉還是一個比較能幹的人,他這個戶部尚書雖然能幹,但是也經常遇到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事。
這裡面,最大的責任人就是朱棣。
從靖難之役之後,朱棣也就老實了幾年,待大明休養生息之後,今年打交趾,明年打漠北,讓國家財政苦不堪言。
但是再難,也不能掩蓋因為制度落後造成的更大混亂。
得到了喘息之機的夏元吉這個時候站了出來,雙手握著朝笏躬身拜道:“陛下,臣最近自感身體老邁,常眼花耳鳴,恐不能任,特向陛下告老。”
朱瞻基正經地板住臉,朱棣卻嗤一聲笑了起來。“夏愛卿比朕還小了七歲,今年也才五十有三,正當壯年,怎可言老?”
夏元吉當然不是想辭官,身為戶部尚書,這可是大明排名第二的堂官,雖然偶爾會為銀子苦惱,但是求他的人更多。
如此大好年華,說要辭官,不過是想跟朱棣訴“委屈”。我現在為了大明被群臣攻訐,你當皇上的不幫我減輕點壓力,也太不仗義了吧!
朱棣當然明白他的心思,頓了頓說道:“前些時日,為了南洲之事群臣沸騰,朝堂之上吵成一團。今日為了太孫弄回來的銀子,你們又是這樣!
這些金銀如今還在內監銀庫,還沒有變成金幣銀幣呢,你們就如此著急?夏尚書自朕登大寶,就榮登戶部尚書之位,這些年兢兢業業,勞苦功高。
就為了一點銀子,你們就這樣對待一個忠心耿耿的老臣?你通政司的事務重要?那禮部的事務就不重要?你禮部的事務重要,那刑部的事務就不重要?
前日太孫跟我講,一個朝廷,就像工部工廠的那些機器,每一個部門,都是一個配件。有些配件在外面,讓人一眼就覺得很重要,但是沒有了背後那些配件的配合,機器能夠運轉嗎?”
不少人的視線都盯向了朱瞻基。這位太孫過去在朝堂上並不顯眼,哪怕他透過東瀛貿易賺了幾百萬兩銀子,減輕了大明北征的壓力。又發現了北明山銅礦,為大明增加不少進項,還直接讓草原的反抗勢力自亂陣腳,大部分投靠了大明。
但是這些只是說明他的運氣好,因為行商賈之事,加上文采一般,許多大臣還看不起他,覺得相比“文人楷模”的太子,他差了許多。
而且他不僅喜歡商賈,還喜歡那些奇技淫巧,更是讓許多大臣瞧不起。
直到東征東瀛,朱瞻基掌握了大明海軍,才算是真正在政壇冒頭,隨後對東瀛大勝,讓他的聲望一下子起來。
特別是銀行的設立,讓大臣們看到了好處。各部不需要再準備銀庫,也不需要費心管銀子,只需要從戶部領了金票,就能領到銀子。
他們的俸祿也不需要擔心會沒有了,每個月都會直接打到他們的賬戶。
一開始還有人擔心以後取不出來,到月就會領出來。
可是領出來以後還要費心保管,還不如放在銀行裡面省心。幾年下來,大部分人不是生活需要用銀子,根本不去取了。
這個時候的朱瞻基在諸位大臣的心中,已經變成了一個年輕有為的繼承人。
可是隨後的三年,這位太孫一下子消失了。他不老老實實地待在宮裡,竟然跑去西洋“賺錢”,這更是讓許多大臣覺得他不務正業。
再然後,他一下子帶著兩千多萬兩白銀的財貨回來了,這可是相當於大明一年稅賦的銀子,朝廷再也不會缺銀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