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想要往南洲大肆移民,絕不是短時間內可以完成的。
沒有人,一切都是空談。
看著所有人在朝會上爭的不可開交,朱棣也無可奈何,朱瞻基除了感覺非常熱鬧,更能感覺到如今的各個階層其實是非常值得信賴的。
勳貴被朱元璋殺了一大批,現在的這些人雖然有一些小心思,但是依舊忠誠皇室。
底層武將們依靠勳貴代言,想要獲取利益,但是也都是在河裡範圍之內。
文官們如今也沒有形成固化的階層,他們雖然一直想要爭取更大的國家管理權力,遏制兵權,但是目前緊緊依附皇權,才能壓制兵權,目前並沒有異心。
至於宦官們,他們是皇室最親信的私人勢力,不可能脫離皇權這棵大樹生存,更不用懷疑他們的忠誠。
雖然有爭執,有鬥爭,但是這些都在可控的範疇之內。看到這一幕,朱瞻基的心裡其實非常欣慰。
這是蒸蒸日上的大明,這是萬眾一心的大明,這是最好的大明。
這一日的爭吵到了最後依舊還是沒有一個定論,但是看到朱棣也拿不定主意,所有人都非常滿意這個結果。
朱棣的左右為難,正說明了朱棣並沒有偏向任何一方。
朱瞻基在這樣的場合其實是沒有發言權的,不要說他這個太孫,就連朱高熾這個太子,不是朱棣讓他發言,他也沒有議事的權力。
他也樂的清閒,看了兩天熱鬧,主動要求退出了朝會,因為他要清點這次出海的收穫了。
這次大明的下西洋,是最大規模的一次,從大明出發的時候,貨船就達到了近五百艘。
在南洋進行了一部分的交易,又到了印度那邊進行了貿易,最後跟著艦隊抵達歐洲的貨船,還有兩百二十一艘。
在南洋和印度的貿易,獲利就超過了五百萬兩,並且收穫的都是黃金和原材料。
朱棣為了西征厲兵秣馬,除了人力,並沒有損耗大明的力量,靠的就是與南洋的貿易。
這次朱瞻基直接去了歐洲,雖然貿易的船隻不到一半,但是……獲利遠遠超過了跟南洋的貿易。
因為跟南洋的貿易,獲利很難超過一半,許多貿易的商品,為了扶持那些國家,甚至是薄利,白送。
但是,遠航幾萬裡,拋開了中間商,大明直接到歐洲貿易,這所有的利潤都是幾倍,幾十倍的翻,賺的自然是盆滿缽滿。
朱瞻基在此前的書信匯報中,一直只是說獲利不少於南洋貿易,但實際上的收益高的多。
只是粗略計算,這次大明光是運載金銀的貨船就用了十二艘,,運載羊毛,馬匹的貨船一百多艘,折價白銀超過兩千萬兩。
當然,如此暴利只此一次,不是大明的貨物他們不需要,而是歐洲太窮,根本沒有更多的金銀。
這兩千萬兩金銀,差不多就是他們所有國家加起來的流通金銀的十分之一左右。大明就是再運貨過去,他們也買不起,以後只能是細水長流。
如此多的金銀,還是金多銀少,讓朝廷上下欣喜若狂,朱棣更是差點被嚇暈。
這麼多的收穫也讓朝廷上下都更加重視海外貿易和海外利益,這也是如今各個階層為了南洲爭執不休的重要原因。
利益的驅動,遠遠要比喊一萬句口號更有用。
朱棣也被吵的煩了,下令南洲開發之事年後再議。小年之後,朝廷的重心全部轉移到清點收穫,利益分配上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