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無心研究加工工藝,因為研究的成果也會被掠奪,對自己的處境改善根本無用。
農民無心研究增加糧食產量,因為土地都根本不是自己的。
至於商人,除了那些士子階級附帶的商業壟斷,整個東方哪有隻是依靠商業積累發展起來的商業家族?
朱瞻基想要改變這些,第一步就是要把輿論宣傳出來。
但是這個時代沒有網路,沒有電視,沒有廣播,皇帝哪怕就是頒佈了一條利國利民的政策,也根本不能讓底層的老百姓們知道。
當社會穩定以後,讀書人就開始壟斷了上下的聯絡渠道。接受了閹割教育的這些人們,最終只會變成制度的維護者,他們只會讓有利於自己的政策讓人知道。
最終,他們就會形成一個龐大的利益團體,即便是皇權也很難打破。
朱瞻基慶幸的是如今這個時代,這個利益團體還沒有形成。要是等到土木堡之後,皇權都根本沒有話語權。
但是,他真的不知道如何在這個時代將輿論宣傳鋪開。
這個靠行政命令也最多隻能宣傳到縣一級,至於辦報紙,那些基層的老百姓可不識字啊!何況,解釋權還是在讀書人手裡。
更重要的是,這絕對不是他現在能做的。他今天敢這樣做,朱棣明天恐怕就要直接剝奪了他太孫的位置,給他一塊封地,圈禁在王府裡自生自滅。
朱高熾這個太子當的就窩窩囊囊,敢插手政事就是一巴掌。朱棣再喜歡他這個太孫,也不願見到自己身強力壯的時候,就跟他搶權。
當然,也是因為這件事不急,晚幾年,早幾年改變相差不大,所以朱瞻基等的起。
相對於這方面的改變,開拓海外疆域,趁著軍隊沒有腐化,將人們的目光引向海外,這更重要。
但是,事情還是要做,準備還是要做。
他能想到的,就是透過戲劇和戲曲來進行宣傳。
這就像後世的愛國歌曲,或者是電影的文化輸出一樣,雖然看似不重要,卻在潛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所以,他盯上了如今是大明頂級戲劇家的朱有燉。
雖然接觸不多,但是朱有燉對這位備受寵愛的太孫可謂知之甚多。如今的大明,或許有人對太子還不太在意,卻沒有人敢疏忽太孫。
太子雖然是名正言順的繼承人,但是身體卻不好。如今皇上春秋鼎盛,太孫卻已長成。
太子夾在中間,上面壓著皇上,尚無實權,下面的太孫卻已經超過了他,掌五十萬水軍大權。
除此之外,太孫在武將,勳貴之中的聲譽,都要超過太子。
哪怕是對太子期望滿滿的文臣們,也不敢確保,太子能比皇上活的更久。
而皇上讓太孫掌軍權,也是防著這一點。
上有太祖直接傳位建文,恐怕如今又要重蹈覆轍。但是當今皇上高瞻遠矚,所以才一開始就讓太孫掌握軍權,防止有藩王學他,不讓如今太孫走了建文的路。
這些年皇上打壓各地藩王,恐怕也是為了這個目的,甚至為了太孫,連當初最寵愛的兒子漢王都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