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來到這個時代,有什麼事情是朱瞻基無能為力的,其實有許多。
不管是改變人的思想,還是工業發展的基礎積累,還是想改變社會風氣,這些問題都不是一個人,甚至是一代人能夠解決的。
但是許多事情他都知道該如何著手,慢慢奠定基礎。
但是隻有輿論宣傳,他安全不知道該如何著手,從哪裡下手。
後世的宣傳部位地位被提到非常高的位置,在這個時代,輿論宣傳同樣重要。
不要說封建社會已經發展到萌芽資產階級的大明瞭,就是在三皇五帝時期,輿論宣傳同樣重要。
不要說朝廷了,就是反賊們,想要造反,也要喊幾個口號,闡述自己的造反理念。
但是不得不說,這個時代的輿論宣傳雖然很受重視,但是效果卻差的可憐。
朝廷的統治基本上只能到縣一級,再往下面去,就只能依靠鄉老和宗族了。
每一個讀書人在這個時代都是這一區域的喉舌,所以,儒家掌握了輿論權。
當然,不是每個讀書人都是儒家,特別是在明初這個時代,亂世剛過,讀書人還處理朦朧的理想主義時代。
如今朝中的大部分文臣,其實都是實用主義者。
這似乎自相矛盾,卻又一點也不矛盾。
因為理想主義說的是讀書人為國為民的情懷是真,實用主義是說讀書人不管任何方法,都會不斷嘗試。
宋代開始興起的理學,不談義理,只談形式的話,就是將整個社會劃分成為了不同的組成部分,要求每個部分各司其職。
這種劃分是非常適合帝王的統治的,所以理學興起。
而且,朱元璋的八股文原本是因為元末明初的讀書人太少,所以制定了嚴格的形式主義,其實這也是受到了理學的影響。
但是他不知道,當整個社會開始用條條框框限制住了以後,就等於開始閹割讀書人的思想。
朱瞻基自己本身不學無術,他對太深奧的道理並不太瞭解,只是知道一些皮毛。
但是有歷史的經驗,他很清楚這種思想的閹割,僵化的社會劃分,會逐漸讓整個中華民族失去了向上的動力。
比如士農工商兵的劃分,導致了人人都想成為士,沒人願意做工,沒人願意種地,沒人願意從商。
當然,整個社會不會缺少其他階級,但是這些階級是在如今就已經劃分好的。
不管是種地的,還是做工的,還是經商的,你不努力變成士,就永遠只能被剝削。
而向上變成士的道路很狹小……
這就導致了下面的階級根本無心從事自己的本分工作,也失去了研究的動力。
整個歷史的社會發展一直是呈螺旋狀向上發展,但是到了明代以後,直接開始萎縮,到了清代,更是往後倒退。
而在明代還領先世界的東方古國,就是因為這種萎縮和倒退,最終被後進者超越,一直被打的頭破血流,傷痕累累,最終才清醒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