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我的大明新帝國> 第二一六章 文化與經濟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一六章 文化與經濟 (2 / 5)

只要大明的手裡有了吃不完的糧食,有了不被撤銷的艦隊,龐大的運輸船隊。以後的農民起義,朱瞻基就不會過於擔心。

只是這一點,朱瞻基根本找不到一個知音。

許多人還認為,如今大明國內的荒地就有很多,根本不需要到境外開荒,也不需要那麼多的糧食,包括朱棣都是這個意思。

朱瞻基無奈,只能用釀酒來應付朱棣。

雖然現在大明的糧食已經能夠自給自足,但是並不寬裕。遇到天災人禍,吃不上飯的大有人在。

朱瞻基一面提醒朱棣糧食儲備的重要性,一面以釀酒的暴利來吸引朱棣,這才勉強讓他同意了朱瞻基的東番開發計劃。

而且開發東番除了樟腦,糧食之外,還有一大特產,那就是甘蔗。

中國的蔗糖提煉技術已經發展了一千多年,從漢代的粗製蔗糖,唐代時期,中國從印度摩伽陀帶回了大量的蔗糖工人,從此以後,蔗糖技術領先全球。

但是到了宋代,阿拉伯人學會了提煉白砂糖,他們從宋朝買回蔗糖,經過加工,提煉成白砂糖,然後賣到歐洲,賺的盆滿缽滿。

因為歐洲並沒有甘蔗,他們只能從甜菜裡面提取糖,還是甜度不高的紅糖。不僅數量少,質量差,價格還非常昂貴。

忽必烈征服中亞,才把提煉白砂糖的技術帶回了元朝。然後元朝的工人利用阿拉伯人的方法,結合自己的技術,發明了黃泥水琳脫色法。

自此,中國的白糖製造才開始領先世界,並且開始輸出國外。

如今的大明,對外貿易中,這趟所佔的比例雖然不大,卻一直非常穩定,並且是供不應求。

而東番非常適合種植甘蔗,這也能給大明帶來巨大的收益。

要知道,西域人,除了茶,就是糖的需求量最大。

阿拉伯人雖然是白糖提煉的鼻祖,但是他們也沒有甘蔗,在白糖出口這一塊,根本沒有任何競爭力。

只要以後大明遏制他們的原材料進口,他們就只能乖乖地從大明手裡買糖。

因為颱風耽擱了幾天,朱瞻基能夠留在東番的時間並不多,他必須在八月十五之前,回返京師。

所以,在安平確定下來了建造水師的位置,八月初九,大軍就開始返航。

永樂十四年的夏季已經過去,在南風的推送下,艦隊返回的速度要快了許多,只用了兩天的時間,艦隊就抵達了寧波府。

第二艦隊的大軍再次分開,只剩下了第一艦隊和三萬神機營的大軍,回返京師。

八月十三的晚間,艦隊終於抵達了新江口第一艦隊的基地,而朝廷也早已得到了通知,在閱江樓碼頭籌備了一場盛大的歡迎儀式。

這一次,來新江口迎接的人除了海軍都督劉江,禮部左尚書呂震,還有翰林院,詹士府的首要官員。

而朱瞻基也在這一日得到了訊息,太孫妃孫嫻,為自己生下了長子,除此之外,自己一下子多了三個孩子,還有四個即將臨盆。

皇室得到了第四代的長子,還是太孫妃生下來的,沒有名分之爭,整個大明都歡呼不已。

只是,朱棣按照朱元璋立下的族譜,給這個孩子起名叫做朱祁鎮,讓朱瞻基的心裡有點不是滋味。

難不成,再養出一個導致了土木堡之變的敗家子皇帝。

他已經決定,留意一下內監,如果遇到一個叫王振的太監,管他有沒有犯事,先把他殺了再說。

他盡心盡力地改造大明,可不想再經歷一次土木堡之變。

雖然現在漠北幾乎已經在大明的控制之中,韃靼部勇士幾乎成為了大明開發北明山的礦工,但是,誰知道歷史的糾錯能力有多強大呢!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