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我的大明新帝國> 第四十九章 大勢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四十九章 大勢 (3 / 4)

而這個時候的應天府,卻進入了大搬遷的熱鬧氛圍之中。

正統四十一年,朱瞻基眼見應天府的城市越變越大,人員越來越多,在進行工業轉移之後,頒佈了教育轉移法令。

原本在應天府,已經建立了數十所大學,每所大學的學生,少則數千人,多則數萬人。

所以,光是在應天府,與大學相關的學子與教師數量,就有幾十萬人。

在夾江工業區進行大搬遷之後,現在大學也要遷出應天府,整個應天府,將只留下一所化工大學不作改變,其他各種專業的院校,都遷出應天府。

比如國子監,這所大明原本的官員儲備中心,就將轉移到應天府,北平和長安,川中,以及武昌,廣州這六大府城。

今後,凡是儒家學子,都只需就近進學,而不需要到應天府等待授官。

而其他院校,也將按照其主要職能,轉移到全國各地。

而且,所有大學都不建設在城市之中,而是在距離城市五十公里左右的水源方便之處建校,減輕城市負擔,形成獨立的教育基地。

除非與城市職能相關的專業,一律不允許建設在大城市之中。

而化工專業,這是大明目前最具優勢,而且還是其他人看著也學不會的專業,所以這門專業依舊需要保密,並且不對外宣傳。

一個化學專業,一個材料專業,沒有系統的研究和積累,即便是將化學原料賣給你,也不知道其中的成分。

這不像其他機械專業,大明即使保密,賣出了產品,其他人也能仿製。

所以對這兩門學科,保密程度也是最高的。

遷出繁華的應天府,轉移到偏遠地方的小鎮,對許多學子來說,是不樂意的。

但是,所有的大學都要遷出城市,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在朝廷的強力壓制下,所有人都只能接受這樣的安排。

就連朱見深也不理解,為何要把帝國的未來棟樑之才,一個個安排到小鎮上接受教育,而不是放在城市中。

朱瞻基的解釋是,在小鎮接受教育,可以防止學生腐化,還能降低城市的負擔。

這樣的解釋也讓大部分人能夠接受,要知道現在青樓雞寨都還是合法產業,應天府的秦淮河,可都是這樣的學子最喜歡去的場所,引發的爭風吃醋現象層出不窮。

而,應天府也做出了一個例子,遷出了幾十所大學,就減少了數十萬人,應天府城市規模已經大的驚人,現在騰出來的位置,也讓城市的負擔減輕了不少。

這一舉動卻受到了三教的推崇,特別是儒教,以往的儒家傳承,可都是在山明水秀的地方,而不是在城市中。

在小地方教學,能讓學生專心就讀,免受各種誘惑。

漢王朱見注與漢王府另四個有實證犯錯的郡王被押解到京,就被朱瞻基責令幽禁在應天府王府,其職司皆由其子繼承。

其他人都還好說,但是朱見注比朱見深還要年輕幾歲,今年才二十六歲,他的兒子今年才七歲。

讓一個七歲的孩子掌管偌大的漢王府,根本就是一個笑話,其大權都被朱瞻基新任命的王府長史於克定控制。

於克定是于謙幼子,其人作風與于謙一樣,油鹽不進,強硬無比,有他在西洲,漢王府什麼事都會受到朝廷掣肘。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