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我的大明新帝國> 第一四七章 移民規劃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四七章 移民規劃 (1 / 4)

八月初十,在前往東洲探尋的人員回來二十天之後,關於艦隊人員的封賞,才全部整理了出來。

五百多個部落的歸附,這是特大功勳,價值兩千多萬兩白銀的收益,這是大功。

相比之下,最受朱瞻基重視的玉米,土豆,紅薯,辣椒,橡膠這些作物,只被看做是此行的附帶功勞。

當六部整理出來這些功績,並且根據相應的制度作出相應的嘉賞記功的時候,朱瞻基卻直接將這份嘉獎重新釐定。

運回橡膠,紅薯這些作物,被朱瞻基列為特大功,帶回兩千萬多萬兩白銀的收益,是大功,至於五百多個部落的歸附,卻被列為小功。

而關於艦隊各級人員的金銀獎勵,功勳獎勵,升職獎勵,則沒有改動。

這讓大部分大臣不滿,認為朱瞻基分不清輕重。在這個時代,朝廷文官重視虛名的程度,依舊超過了實際利益。

但是朱瞻基卻不會理他們的這種標準,直接在早朝上說道:“玉米,土豆,紅薯,皆可在山坡,荒原地帶耕種,如此作物,可以讓我大明永無饑荒,如何不能列為大功?至於東洲土著歸附,只是名譽上的歸附,他們大部分人連我大明話都不會說,如何能說他們就是我大明子民?今後記功,當以實際利益為準,其他虛名,一概不理。”

大臣們見勸不過朱瞻基,還將此事告於朱棣。可惜的是,朱棣直接回道:“朕已老矣,今後當以太孫意見為準。”

蹇義,呂震等人無奈,只能又回來勸朱瞻基,認為名分大於利益,一個天朝上國,不應以實際利益作為評價標準,這會讓百姓變的趨利。

兩邊的意見不一,禮部和吏部直接封駁了朱瞻基的聖旨,並要求在大朝會上進行廷議。

朱瞻基卻變的強硬無比,堅持讓內閣撰寫封賞誥文,並且釋出在了第二日的報紙上。

如今的報紙經過了一年多的發展,從最開始的半月刊,變成了五日一刊。而且,從最開始的虧損,現在變得收支平衡。

這主要就是各地廣告費用大增,這些廣告費,補足了人員耗費和紙張成本。

很多人都看到了廣告的效果,許多做了廣告的商品都供不應求。那些民間的商會,現在做廣告不惜成本。

但是,最捨得花錢的還是各大勳貴,他們現在想要吸引百姓跟他們一起前往南洲,為了招人,他們最捨得花錢。

雖然各家的封地還沒有確定,但是這次分封的標準,卻在一年多以前,就已經被透露出去了。

南洲那裡,主要就是沿海地帶有牧場和肥沃的土地,南部的土地又比北部多。

按照土地肥沃程度,距離水源的遠近,土地被分成三個等級。

南洲根據土地肥沃程度,一共被分成了大小不一的十七塊,由十七家宗室分管。

這十七家宗室是從朱元璋時期封的親王府,加上靖江王府,還剩十六家。加上朱高燧這個趙王,一共十七家。

十七家親王,他們之中又分出來了不少分支的郡王,但是他們內部的利益分配,宗人府不管,只負責監督和協調。

在他們之下,公爵府可以分一萬里,差不多也就是兩千五百平方公里的一級土地,換成三等土地,還要增加兩倍,也就是變成七千五百平方公里。

在這片土地上,大明免徵五年稅賦,五年以後,視收益開始收稅,不過也只是十抽一。與此同時,處於管理地位的親王府,二十抽一。

但是親王府對地盤上的公爵,侯爵,伯爵等沒有管理許可權,他們只有百分之五的收益,和名譽管理權。

稅收是按照,土地收益,養殖收益來計,這不包括土地上的礦產。所有的礦產,所有權屬於朝廷,土地的主人負責開發,但是也只有四成收益,其他要交稅。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