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與軍權,這是一個皇帝必須要控制在自己手中的資源。
任何人,最多隻能涉足管理一個方面,而不能兩方面都能插手。
陳瑄要做孤臣,是因為他一開始就是孤臣。投靠朱棣晚了,滿朝文武,也就一個豐城侯李彬跟他關係好,其他武將看不起他。
縱然他的能力再強,資歷太淺,那些從一開始就追隨朱棣的勳貴們也瞧不起他。
黃福這邊又不一樣,他是文臣。朝中的文臣基本都是建文倒臺之後,才追隨朱棣的。
他主要是永樂元年就當了工部尚書,又能力出眾,就有些心高氣傲。
他早年得罪了陳瑛,陳瑛可是一開始比紀綱還要狠的角色,但是朱棣惜才,不肯殺黃福,陳瑛也只能將他先趕到北平,後又趕到交趾從軍。
卻不曾想,黃福在軍中也藏不住,以一個文臣,逐漸成為整個南征軍的後勤總兵官,最後更是靠威望又主掌交趾。
陳瑛倒臺,他原本就該回京了。只是交趾離不開他,才一直留在那裡。
這個時候,他又因為正義得罪了橫徵暴斂的馬琪,把內監繫統又得罪了。
要不是朱瞻基,他不可能回京當兵部掌印官。
這兩家結親,就犯了他的忌諱了。
雖然他們的忠誠值得信賴,不管是陳瑄,黃福,黃淵,他們都是能力出眾,朱瞻基很欣賞,很信賴的物件。
但是身為一個上位者,絕對不能給任何人這樣的機會。
權力一定要平衡,這是穩定的基礎。
黃淵今年才三十三歲,即便他忠心耿耿,一輩子公正廉明,以後也會變成一個權臣。
朱瞻基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能活多少歲,活個七老八十還好,誰他都能壓的住。
要是像原本的歷史中,英年早逝,那個時候,誰能制衡黃淵?
他要是稍微有點歪心,那個時候,江山就危急了。
所以,不管什麼時候,不能給他這樣的條件,從一開始就杜絕這樣的事。
朱棣如今要禪位,這些時日就幾乎不管國事了,天天到處晃盪。
等他繼位以後,已經籌備了好幾年的朝廷改制,就要逐步開始實施了。
朱瞻基最先要改的,就是外交,如今的鴻臚寺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外交的需要。禮部,通政司也有部門與外交有瓜葛,這些方面一定要理清。
鄭和管海軍不過是權宜之計,在朱瞻基看來,他是一個非常合適的外交部尚書人選。
雖然陳誠認為他跟候顯兩個人的外交能力更強,但是他們兩個人只是與人交際的能力強,口才強。
卻缺少鄭和身上的這種貴氣,缺少一個泱泱大國領導人身上應該有的大局觀和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