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我的大明新帝國> 第一二五章 選才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二五章 選才 (3 / 5)

失去了會元,也就失去了連中三元的機會,但是解禎期並不覺得失望。因為殿試的主考官是朱瞻基,依朱瞻基對他的喜歡,在殿試上,顯然具有比別人更大的優勢。

四月十五,為了迎接複試,當日的大朝會都被取消。

三百一十二名貢士黎明時分進入了皇宮的奉天殿,朱瞻基以大明外交策略,農業發展,工業發展,思想發展,軍事擴張出題,進行了第一輪的複試。

這一輪複試,讓不少外敵學子叫苦不迭。他們根本沒有想到,朱瞻基在複試上竟然不考儒家經義,只考時政策論。

日落時分,一眾考生出了皇宮,登時顯得群情沸騰起來,不少人都覺得自己的答題並不盡如人意。

不過,他們現在已經是貢士,已經有了當官的資格,哪怕就是考的不好,也不會因小失大,鬧出是非來被削去功名。

“兆南兄……”王乾走出了承天門外,算是出了皇宮,才敢放鬆下來。尋音望去,只見于謙笑著等在路邊。“剛才就看見你了,不過被那些內侍,官員盯著,現在才敢跟你打招呼。”

王乾搖了搖頭說道:“廷益兄,這皇家威嚴,今日方得一見,果然讓人戰戰兢兢。”

于謙笑問:“今日考試如何?”

王乾嘆了一口氣,搖了搖頭說道:“不盡人意,以往只讀聖賢書,對這些時政荒疏不已,也就勉強透過吧。”

他向于謙行了一禮說道:“還要多謝廷益兄此前開解,否則真要抓瞎了。”

對於時政,越是富家子弟瞭解越多,因為他們有機會從長輩那裡知道一些新聞。而清苦家庭的子弟,為了學儒就耗費大量心神,也沒有廣泛的社交圈子,瞭解的事務自然不多。

要不是朱瞻基從去年就開始讓學子們多瞭解時政,今日的複試,大半士子恐怕都回答不了。

于謙笑道:“你我本是同窗,如今又是同科,自當團結一心。”

王乾受了于謙不少恩惠,此時長揖到底道:“若弟有幸登科,定當與兄一同為朝廷效力。”

于謙笑著摟住了他的肩膀道:“君子樂於人同,可不能因為一些小恩小惠就銘記在心。兆南不必將這些放在心上,你我學聖賢書,同為朝廷效力即可。”

這時,一而立之年壯年男子回過身來,看向了于謙問道:“請問可是寫出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錢塘於廷益?”

張榜以後,本屆會試的一些有些試卷,就被朝廷公佈了出來,刊印發行。

于謙雖然在文采上略遜,但是眼界開闊,所寫策論立意方正,被挑選出來作為範文。

這也讓他在士林之間獲得了不少讚譽,因為文采高低難以評論,但是策論寫的好不好,可是高低立下。

于謙鬆開了王乾的肩膀,正容回禮道:“正是在下,請問兄臺貴姓。”

壯漢回禮道:“在下河津薛瑄,字德溫。”

于謙訝然道:“竟是河南解元薛河東當面,請恕小弟失禮。”

這薛瑄也是本屆考生中的佼佼者,雖然出身北地,但是文采斐然。其“愛民而民不親者,皆愛之不至也。”的名句,這次也被作為典範被朝廷大力宣揚。

薛瑄搖了搖頭笑道:“不敢,不敢。鄙人虛長十歲,卻也寫不出廷益兄的廣博立意。廷益兄既精通時政,這兩日還望能與廷益兄多多請教。“

于謙哈哈笑道:“好說,好說,擇日不如撞日,不如我們現在就去找一處酒家閒敘一番。”

薛瑄笑了笑道:“還望能給愚兄一個做東的機會,請……”

薛瑄出身北方,但是其出身教育世家。祖父薛仲義精通經史,因時值元末戰亂,不願應考做官,大半生均在家鄉教書。

他父親薛貞於洪武十七年中舉後,歷任河北元氏、河南滎陽、河北玉田、河南鄢陵等縣的儒學教諭達三十餘年。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