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我的大明新帝國> 第一二五章 選才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二五章 選才 (2 / 5)

如今的八股文選士也才十幾屆,還沒有形成後世僵硬的風格。

朱瞻基現在加大時事策論,數學的內容,那些士子們也就只會跟著他的要求走。

解縉最近一些日子一直非常開心,他一邊密切關注貢院那邊的訊息,但是卻不敢有任何的動作。

這一次,他的兒子和侄子同時參加會試,身為長輩,他不敢摻和進去,生怕會影響到自己的清譽。

但是不管是解楨亮,還是解禎期都自認這一次考的不錯,金榜題名,應該是板上釘釘。

解禎期他們的確有這樣的自信,在儒家學術上,他們家傳淵源。現在朱瞻基加的這些策論和數學,他們兩兄弟本身就是所有事件的參與者。

他們隨著朱瞻基一起出海,見識到了世界各地的風情,本身也是朱瞻基海外策略的參與者。

而且,朱瞻基推廣數學,字母,標點符號,他們也是參與者。

如果這個時候還沒有這種自信,那就是朽木不可雕也。

四月初九,閱卷整整二十天,一萬多份試卷經過五次交叉閱卷,評比,終於決出了名次。

一萬八千多舉人,差不多按照十比一的比例,選出了一千六百餘份試卷,成為了會試的勝出者。

榜單分正榜,副榜,正榜三百一十二人將會直接參加複試,殿試。副榜一千三百餘人將會直接參與選官。

拆封唱名之時,朱瞻基親自來到貢院,監督著禮部吏員們一個個拆開了封住的名字和籍貫。

與往屆一樣,選出來計程車子們依舊是南人居多,北人只佔據了不到兩成。

不過這些在所有人的預料之中,這還只是會試,後面還有複試和殿試。那個時候,才會稍微偏向北人,選才之時,將北人的比例提高到三四成左右。

北方清貧,連年戰難,在讀書方面,跟南人無法相比。所以在選士的時候,稍微偏向北人也是應該的。

真要像洪武年間那樣一次選才,選出的都是南人,那才是對北人的不公平。

經過整整一日的複核,一千六百五十一人的名字和籍貫被抄在了二十張皇榜上,第二天辰時張貼在貢院之外。

這一千六百五十一人,按照如今的制度,都被稱為貢士,其實都有當官的資格了。

不過他們大多數只能候選,也就是有了官員空缺的時候,才有他們的機會。

這一次會試滯後了一個月,但是殿試朱瞻基卻不願意拖延。經過司天監的觀天象,複試日期被確定在了四月十五,而殿試日期被確定在了四月二十一。

四月初十,當皇榜被張貼在貢院之外,自然是有人歡喜有人憂。

解禎期雖然依舊榜上有名,但是這一次,他沒能像上一次拿下頭名解元,只拿了一個第二。

第一被來自江西泰和的曾鶴鳴奪得,曾鶴鳴曾經也是大明有名的神童,永樂三年就已經中舉。

不過此後,其家兄病重,還要贍養父母,養育侄兒侄女,他就一直留在家鄉。

一直到其侄兒長大,今年的他已經快四十歲了,才來參加會試。

他的詩歌蘊藉曠達,文章說理明暢,次序有法,雖然其才華不知幾何,但是在應試考核方面,他的文章絕對屬於精品,任何人都挑不出半點毛病。

相比較而言,解禎期的文章雖然華美,卻充滿了濃郁的個人風格,不如他的文章能讓所有人都喜歡。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