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嗯了一聲,說道:“新江口水師那邊,已經有兩百艘大中型寶船了,這些船停在水寨也是浪費,不如乘著北風未停,跑一趟交趾和暹羅那邊,運一批糧食回來。”
李亮笑道:“奴婢想跟殿下討個差事,陳宣跟著奴婢的時間也不短了,只是一直沒有機會外放,殿下能不能讓他跟著黃守備跑一趟南洋?”
朱瞻基給了他這個面子,點了點頭說道:“那就這樣辦,要是辦事妥當,以後少不了重用。還有……劉萬,年紀雖然不大,做事也還算妥當,就提拔到奉御當差吧!”
站在門口的劉萬激動地向內跪拜道:“奴婢多謝殿下恩典。”
站在門內的李亮臉色平靜,看不出喜怒。
現在他的身邊太監,金闊是總管,孫林是情報主管,然後李亮就霸佔了親近朱瞻基的差事。
他一人獨大也不是好事,而劉萬雖然一直跟著他當差,原來卻是跟著金闊的,跟李亮之間的關係卻不密切。
李亮想要提拔陳宣,朱瞻基當然也要提拔一個跟他不算太親近的人來制衡。這無關信任,只是平衡的制度不能鬆懈。
打發走了李亮,朱瞻基跟李昭訓說道:“天不早了,我來看一會兒情報。你先休息一會兒,不許再動針線,小心傷了眼睛。”
李昭訓甜甜笑道:“妾身遵命,殿下也不要太晚。”
朱瞻基捧起她嬌嫩的小臉,在她唇上親了一口,笑道:“如此嬌柔美人,孤怎捨得你獨守空房?最晚亥時,孤就來陪你。”
李昭訓笑的像個花兒一樣,幫朱瞻基又點了兩個油燈,才乖巧地進了裡屋。
朱瞻基開啟了油紙包,檢視各地水師糧倉的儲量情況。
自朱元璋時代開始,軍隊糧倉和地方糧倉就是分開管理。每年夏糧,秋糧入庫,都是分地方糧庫和軍隊糧庫,兩者之間並無瓜葛。
哪怕地方上再苦,軍隊的軍糧供應都不會少一絲一毫。
不過,這種穩定是建立在普通老百姓每年要承受兩個月的青黃不接換來的。
雖然最近幾年,土地拋荒的情況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老百姓的日子好過多了。但是如果遇到天災人禍,自然也會有青黃不接的時候。
什麼是盛世?朱瞻基認為不僅僅需要國力強盛,更需要讓老百姓都過上好日子。
今年眼見有了天災,就應該早作準備,軍中存糧先留下來以後用來救濟,直接從南方調糧來,才更合適。
要不然,再過幾個月,地方上的老百姓都沒有糧食吃了,你軍隊的人吃的再飽,朱瞻基也不會有絲毫開心。
盛世不是吹噓出來的,必須要為政者有充足的準備和憐憫。真要等到天災發生,那個時候就是想要買糧食也來不及了。
至於銀錢,朱瞻基沒有絲毫的擔心,大明的糧食才兩錢八分銀子一石,也就是一兩銀子四百五十斤,他只需要拿出十萬兩銀子出來,能到南洋收購五萬噸回來。
當然,這也只是理論上的,南洋即使是產糧地,一時之間也很難籌集這麼多的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