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十一月初十出征,十二月十五日入京。朱瞻基這次出征只耗費了一個月又五天,但是取得的成績確實非常喜人的。
如今的大明很少計較自己出動大軍的規模,形成了一種恃強凌弱的習慣,只在乎取得的效果如何。
這次大明的大軍出動的嫁對規模雖然大,卻並沒有擾民。甚至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這場戰事,就已經結束了。
海軍的出動雖然需要強大的基礎能力,但是因為不需要徵集民夫,不需要額外徵收糧草,所以這種戰爭模式一時之間還受到了文武大臣的讚譽。
這些海軍士兵不管出不出徵,都需要吃飯,都需要發糧餉。出征殺敵,無非就是耗費一些嘉賞,消耗一些船帆。
以這樣的方式來計算,出動海軍的耗費,反而是最低的。
而如果是出動陸軍,一匹馬的耗費,就相當於是十個士兵不止。光是糧草的運輸,就需要耗費無數的人力物力。
這筆賬,任誰都能算的出來。
十二月十七,朱棣召開了大朝會,在朝會上,朱瞻基第一次正式登上了奉天殿的大殿。
以前的他最多隻是作為太孫,旁聽朝議,並沒有發言權。
但是這一次,他作為朝廷的海軍司令,大都督,向朱棣和朝廷各部宣讀了海軍這次軍事行動前後始末。
這篇彙報是由黃淵主筆,詳細介紹了海軍出動的耗費,取得的成績,殺死了哪些敵人,又繳獲了多少物資。
在濟州島之前,大軍的出動是白白消耗的,繳獲與付出不符。
但是在對馬島,大軍繳獲了不少朝日之間貿易貨物,雖然不能完全填補大軍出動的虧空,但是也填補了大半。
這次出征,算上獎賞,總共虧空不到十萬兩白銀。
當然,在這種工作彙報的時候,朱瞻基當然不會將在對馬島的屠殺也彙報出來。
這些事情,只能做,不能說。
殺光宗氏家族的人,在對馬島獲得管理權,這是整個大計劃裡面的重要一環。有了濟州島,對馬島,再加上以後的出雲國,佐度島和北海道,大明在東線的佈局才是完整的一條線。
有了這條線,不僅可以將東瀛死死遏制住,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一條前往奴兒干都司的安全航線。
在如今大明的船隊還不敢隨意穿越大洋的時候,沿著阿留申群島的島鏈,前往美洲大陸,這裡也是最佳航線。
因為整個北太平洋的洋流,就是沿著順時針的方向,從北緯五度左右向西流動,到了亞洲東岸,又向北流動,沿著阿留申群島開始向東流動,一直抵達美洲的西海岸,向南到墨西哥地域,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流動圈。
這個太平洋洋流的流動範圍,可以說是這個時代最大的秘密。有了這幅圖,僅僅依靠太平洋洋流的流動,就能輕易抵達美洲。
西班牙在兩百年後,只是掌握了中間的那條北緯五度的洋流路線,就將美洲的白銀源源不斷地送到亞洲,換回了無數的奢侈品。
他們在幾百年裡一直控制著這條路線,也等於了掌握了無數的財富。
一直到真正的蒸汽時代的來臨,船舶可以不受風力和洋流的限制了,這個路線才失去了原本的壟斷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