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致才在應天府有房子,馬家的人暫時住在他家,不過朱瞻基在農莊的河邊給他家也劃了一塊地,作為他們以後的住宅。
這個農莊在朱瞻基的整體規劃中,將會是一個科技研究中心。只是因為距離明孝陵太近,不能隨意動土,所以想要建窯,還需要另外選址。
自朱棣打消了遷都的計劃之後,鐘山從皇宮北側的山麓,一直延伸到最東面,這片差不多十平方公里的向陽山麓,就被確定為了皇室山陵。
除了朱元璋,徐皇后也被安葬在這裡,而朱棣也為自己建好了陵寢。
因為鐘山的面積不大,南麓只有十平方公里,所以這裡的陵寢規模都不是很大,這也間接地減輕了民眾負擔。
更主要的是,因為地方小了,朱瞻基曾經故意在朱棣面前說朱家的子子孫孫都將以鐘山為寢,那麼,非位重后妃就不能葬在鐘山。
雖然他沒有提取消后妃陪葬的陋習,但是也差不多是這個意思。
自秦皇以後,帝皇就逐漸取消了后妃殉葬的陋習,但是到了朱元璋這裡,又撿了起來。
這可以說是這個時代最噁心的法律之一,將活人殉葬,絕對是對生命權的最大侮辱。
朱棣雖然沒有表態,但是他能考慮這件事,朱瞻基就覺得是件好事。待過幾年,他的身體不好,自己逐漸掌權的時候,肯定會取消這條法律。
另外還有就是裹腳,雖然現在的裹腳只是修整腳型,但是在那些噁心的腐儒的發展下,裹腳最後往畸形方面發展。
這也是對女性的極大不公,對社會生產力的極大浪費。
這兩條法律,是朱瞻基最噁心的,也是當權以後,絕對要修改的法律。
在朱瞻基的計劃裡,規劃中的農莊將會被修建成多座研究院。符合目前大明的科技水平的行業,都將會得到大力推進。
比如他已經確定建立的,就包括地理研究院,礦產研究院,鋼鐵鑄造研究院,格物基礎研究院,機械研究院,化學研究院,醫學研究院,紡織技術研究院,造船技術研究院,建築水利研究院。
這十個研究院雖然不能代表當今的全部領域,卻是能夠在現有基礎上進行研究,並且直接利用的。
這個時代,其實不缺少一些尖端的科技運用,但是都是為一小部分人服務。
當推廣無利可圖的時候,許多技術的廣泛應用,都被侷限在了一個很小的範圍之內。
就比如天文學,彗星,衛星,民間學習這些知識就是犯法,只能為皇家服務。
而另外有一些技術,卻是刻意的壟斷。大明的瓷器燒製就分了官窯和私窯,官窯的技術卻對不能洩露給私窯,違者可是要掉腦袋的。
如今的整個社會,經濟運轉不是整體性的,而是錯綜複雜的單線經濟模式,這也是如今大明經濟的最大病症。
想要全部改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朱瞻基只想用自己的力量,緩慢進行推動,逐漸改善整個經濟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