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他是一個單純的文人,這樣的人,搞學術可以,搞教育可以,讓他當官,卻是一場災難。
而這個時期的大明,像解縉和黃福這樣各具代表性的文臣還有不少,許多人的職位安排,都有不合理的地方。
黃福還算是比較幸運的,還有許多跟他一樣勇於任事的能幹之臣,如今卻被關在監獄裡。
連朱高熾這個太子,都不能參與太多政事,更別說朱瞻基這個太孫了。
為了不讓朱棣忌諱,即使朱瞻基知道一些人是被冤枉的,也只能暗中關注,不敢插手朝中事務。
而且,這個時代那種思想僵化的大臣不能說沒有,但是數量的確很少。因為那種腐儒,不僅朱瞻基看不起,就連朱棣也看不起,那些人在永樂朝根本沒有任何機會。
對此,朱瞻基也是比較慶幸的,如果他要穿越到明朝的中期,晚期,那個時候,恐怕想要找一點真正能用的人都很少了。
八月十八,朝廷連續頒發了多項制詔,大賞天下,同時也大赦天下。
皇帝頒發的制書,詔書,旨意其實都有明顯的區分,制書是制度方面的改革,詔書是具體人,具體事件的命令通告。
而旨意,更多的是指私人事務方面的命令。
那些聖旨,大部分其實是詔書。
而且來到這個時代,朱瞻基才知道,原來每道聖旨前面的“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其實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而這些常識方面的見識,才是朱瞻基覺得最大的收穫。
大赦天下這樣的舉動,歷朝歷代原來都是備受文人推崇的。朱棣此舉也是為了迎合文人們的民意,一次換來他們對武將們的支援。
大赦天下並不是一刀切,那些謀反、欺君、與皇權相抗的政治犯,還有殺人犯,都不在大赦之列。
但是真正的這樣的人,也沒有人會同情他們,人們主要關注的是那些犯了小罪,或者是受到牽連的大臣親屬。
當這個命令透過驛站傳到大明各地的時候,整個大明都沸騰了起來,不管是文臣武將,鄉野小民,無不對朱棣感恩戴德。
這個時候的朱棣的威望,也真正達到了巔峰。
這一切跟朱瞻基都沒有什麼關係,他低調地待在趙王府別院,細心地準備了一份開發銅礦的商業計劃。
這個工作對別人來說可能是錯綜複雜,難上加難。但是對於在後世已經做出過幾百個礦山開發計劃的朱瞻基來說,卻是小菜一碟。
當八月即將過去,朱棣準備動身返回應天府的時候,朱瞻基的商業計劃也全部做了出來。
(不好意思,卡文,今天更新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