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時春也是洪武年間的舉人,自然知道這是為什麼。
無規矩不成方圓,功勞再大,大不過規矩。
這天下離了誰都可以,就是不能離了規矩。
雖然朱棣的皇位是從侄兒的手裡搶過來的,但是他一個人也治理不了整個國家。
所以,他也只能遵守這一套規矩,只有人人遵從規矩,國家才能穩定。
除非朱高煦和朱高燧也能跟朱棣一樣,打破這套規矩,建立自己的規矩。
但是朱高煦和朱高燧兩兄弟都是志大才疏之輩,他們遠沒有朱棣的能力。
如今,有一個比朱高燧功勞更大,能力更強的朱高煦在前面撐著。所以朱高燧還能忍受,還能躲在後面看熱鬧。
但是他永遠不會甘心。
朱高煦受到了朱棣的打壓,先是封王雲南,後封王樂安,就是不肯給朱高煦一個好地方。
朱高燧樂的在後面看熱鬧,因為他封王北平,這可是從龍之地,條件要比漢王好的多了。
若漢王朱高煦得勢,他肯定就不會安心,但是若漢王爭不贏,那朱高燧也就只會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指望他能像朱棣一樣起兵造反,那是不可能的。
聽到朱高燧如此說,趙時春笑了笑說道:“太孫初到北平,第一時間就給王爺下帖子。以臣之見,太孫殿下同樣對王爺格外重視,想要知道太孫的心事,最好不過王爺親自試探。”
“正有此意。”
朱高燧看了看正在跟幾個指揮使討論糧草運輸的朱瞻基一眼,暗想沒上過戰場,瞭解再多,也不過是紙上談兵。
此次北征,依舊將會是他跟著父皇上戰場,至於你這個小子。還是跟你那窩囊廢父親一樣,老老實實留在後方吧。
朱瞻基一直在觀察趙王府的隨員,部將,一頓飯下來,也大致摸清楚了所有人的水平。
趙王府雖然聲勢浩眾,卻沒有真正擁有統帥能力之人,兩衛將領即使不是尸位素餐之輩,卻也沒有多大能力。
不要說跟張輔,柳升之輩相比,就是跟陳懋,李彬之流相比,也大大不如。
由此,也能看出朱棣對自己的兒子們的防備之嚴。他名譽上給了幾個兒子各有兩三個衛計程車兵,但是這些人的戰鬥力,即使在京衛裡面,也只是中流水平。
想指望這些人來造反,簡直是不可能的事情。
酒足飯飽之際,朱高燧說道:“瞻基,多年未曾到北平,對北平的印象已經淡忘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