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是造紙術。
上古之時,為何微言大義,既有古人用語之習慣,也因竹簡的承載能力是有極限的,就是用更少的筆墨,表達更多的意思。
所以,才留下了這麼多的空白,使後人解釋。
而現在,人們只需要在腦海中將記憶上傳,帶著當時最為深刻的感覺。
諸如鳥語花香的觸動,食物的溫暖,求知若渴的幸福,還有令人惱怒的苦悶,等等不一而足。
情緒和畫面、文字互相結合,令人感同身受,親歷其境!
這無比契合華夏信達雅的表達方式。
沒有什麼比這更為準確了。
哪怕是目不識丁的老農,也能將知識上傳。
誰能定義只有掌握了四書五經的,才算知識。
這就是未來。
朱翊鈞正是在做這樣的事情。
從之前利用靈能,擴散簡單的情緒。
到現在,祂開始從芸芸眾生之中汲取養分。
其既要有縱向的傳遞,也有橫向的彼此溝通。
所以要讓更多的人能夠脫離生產,將精力放在思考上,進行一場大思辨。
要開啟古代社會不可逾越的知識壁壘。
所以李時珍必不可缺,糧食,數千年以降,都在這個問題上了,但哪怕死了一位李時珍,朱翊鈞依舊會源源不斷的尋找下一位李時珍。
大方向對了,需要的就是人力去堆。
天才的靈光一閃,可以省去大量的時間,降低成本,但並不是不可或缺。
解決了溫飽問題後,人們才會將精力聚集在更有意義的事情上。
凡間的朝廷只是皇帝計劃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彼時,世間萬物將以太一為核心,連為一體。
所有人,都毫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