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科幻靈異>愛,在轉身之後> 第79章 理想婚戀觀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79章 理想婚戀觀 (1 / 2)

徐明有時候覺得,自己在師傅的眼前一定是個透明的人,起碼也算是處於半透明的狀態的,因為他發現連自己的很多隱秘的內心活動也是逃不過師傅的眼睛的。他既覺得有些尷尬,又對師傅產生了一種發自內心的敬畏,他覺得自己從師傅身上的確學到了很多書本上沒有的東西。

忙忙碌碌的一天又過去了。夜深人靜,當徐明一個人靜靜地獨處的時候,休息之前做的最後一件事便是拿出日記本來,記下一天的經歷和感受,記錄的過程也是他給自己定位的過程。

徐明在自己每一本新啟用的日記本的扉頁上,都會寫下同一行字:任何時候,任何原因,都不能偏離人生的正確航向,不能偏離理想的軌道。他像一個堅持寫航海日記的船長那樣,自己掌握著自己人生的航船,日記是他確定自己每天定位不偏離理想目標的依據。

從大學期間開始,這個習慣就再也沒有改變。如果有一天他內心感到不安,那一定是日記沒有完成。不管時間有多晚,在一天結束後躺下來之前,他都會定下心來,翻開新的一頁,記下自己新的經歷和所思所想。

徐明認為自己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他感興趣的是事物的意義、關係和可能性,他對事物的判斷是基於其個人的價值觀念作出決定的。

他喜歡真實地面對自己,樂於接受新的思想,總是不斷地思考和尋找生存的意義。他覺得一份好的工作應該是很有意義的工作,而不是簡單的常規性工作,更不只是一種謀生的手段。他崇尚和諧,不願意在一種競爭激烈或四分五裂的環境中去尋求自己的發展。

大學校園是青春的校園,當一對對情侶攜手走過,當室友們全都淪陷在愛情的城堡裡,徐明依舊是獨來獨往。他知道自己曾經是別人的目標,但他自己卻沒有目標。因為他既不想做感情的俘虜,也不願意做一個感情的狩獵者。在那青春的大花園裡,他認為自己既不是蜜蜂,也不是蝴蝶,而是一隻短暫地停留的小小的歡樂的鳥兒,自己只是這個地方的匆匆過客。

他的四年大學生活更像是一個潛水者,進入到一個早就嚮往的大洋裡,在知識的海洋裡,徐明潛入到海底的世界裡,盡情地探索,發現,汲取,等他收穫了豐富的寶藏浮出水面的時候,他的大學生活也已經成為了往事。

進入法院工作之後,他才真真切切地意識到,社會才是一個真實的大課堂。書本給不了自己的答案,理論解決不了自己的那些問題,社會卻可以幫助自己,實踐可以告訴自己。他清楚地知道,要立足於社會,必須要重新認識自己,重新定位自己,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

他和很多同齡人一樣也是家中的獨生子,父母希望自己能回到他們的身邊,然後按照他們的願望娶妻生子。他們期望著可以像千千萬萬的父母一樣,含飴弄孫享受天倫之樂。這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認可的,一代又一代人繼續實踐著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民族能夠生生不息代代傳承的基因。

徐明當然也認為,年輕的一代人沒有理由否認這個傳統,作為繼往開來的一代人,他們也願意接受這樣的傳統。他們否定的不是婚姻本身,而是沒有愛情的婚姻。他們否定的不是生命和文化傳統意義上的傳宗接代,而是為了生育而生育的農耕時代的家庭模式。

徐明在學習婚姻法律的同時,還通讀了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是恩格斯在唯物史觀的基礎上對人類歷史發展程序的宏大敘事,展現了人類歷史分期、各個階段涉及的家庭組織和制度,為政治科學貢獻了新的政治起點、視角和邏輯。

徐明在大學期間就喜歡廣泛涉獵社會科學的諸多領域,喜歡探究與當代一些熱點相關的社會問題。在跟著東方思義從事家事審判工作之後,他便自然而然地更多地關注起人類婚姻家庭形式的變遷。

作為高階生命的人類,也是脫離不了生老病死的生命週期的規律的。人的生命週期現象,讓我們沒有能力在剛生下來時就可以養活自己,也沒有能力在年老體衰之後,還能繼續依靠自己的能力來維持生命的正常的需要。

當人類從個體、氏族、部落進化到原始社會、奴隸社會,繼而進化到封建社會之後,人類透過代際轉移來實現生命週期延續的基本模式,就是透過家庭、宗親,以及後來發展的各種社會組織來提供不同程度的保障的。

這種保障的主要模式,就是以私有制為基礎,以家庭為單位的。在數千年的傳統的農業社會里,生育後代除了為家族傳宗接代之外,還有一個主要的目標是要以此來培養新的勞動力,這是生產發展和生活保障的必然需要。

現代國家已逐步建立起基本的社會保障制度,很多以往只能由家庭和氏族來實現的功能,已由國家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如社會養老保險基本制度的建立,便是最基本的一種。過去,中國人傳統的養兒防老的模式,已逐步由社會制度來實現。生育後代的目的,已由過去的低階需求發展為更高階的精神需求。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