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見,劉備、劉封父子在桓階眼裡能夠排在天下第三,屬實不是桓階輕視了他們,而是毋庸置疑的褒美。
如此,也就不奇怪為什麼劉備坐擁三州之地,袁紹和曹操依舊把對方當成第一大敵,而爭相拉攏劉備了。
因為劉備根基太淺了,在袁紹和曹操的眼裡,劉備不過是個更能打一些的袁術罷了。
三年打下三州之地,還能深耕當地,王權入鄉,士豪歸附,民心擁戴。
誰信?
以袁紹、曹操他們這個時代的經驗和眼光,只會覺得劉備父子本質上還是個窮兵黷武,連年征伐的軍閥,只要能在戰場上擊敗劉備一次,那這三州之地很快就會變得遍地烽煙了。
相比之下,曹操如今得到了河南士族豪強的支援,又掌握了朝廷、和天子大義,在名份上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天下第一。
劉備、劉封父子一沒有袁紹的雄厚實力和天下名望,二沒有曹操挾天子朝廷的名分優勢,倘若沒有拿下豫、揚,恐怕都未必能趕得上劉表。也就不奇怪桓階會將劉備、劉封父子倆排在第三了。
“叔父大謬也!”
孫策當即大聲喊道,氣勢猶如猛虎咆哮一般,看的桓階目瞪口呆。
緊接著,孫策繼續說道:“當今大勢,乃秦末、新盡也。兵強馬壯固然不可小覷,可更重要的卻是尋找明主。家父之過,莫過於此。”
桓階大驚,在這個時代,對祖輩的崇拜遠超後世。
別說這麼赤裸裸的直書父過了,就是別人誇獎自己的父親、祖輩,都不能謙虛的。
別人誇你,你可以謙虛,這是你虛懷若谷。
可別人誇你父親,誇你爺爺,誇你祖先,你是一點都不能謙虛,不但要全盤接受,還要跟著一起誇,否則你就是不孝。而在兩漢,不孝的人那真就是社會性死亡了,就是地痞流氓都看不起你。
因此,孫策敢於這麼陳述孫堅之過,即便是在密室之中,也足以讓桓階震驚不已了。
“叔父,策非是不孝之人,實乃您對我家有大恩大德,昔日我父之遺骸,全蒙叔父出生入死,才得以扶棺歸鄉,此恩,山高海深,恩同再造,策不敢有須臾忘記。”
孫策先是安撫了對方一句,隨即接著說道:“叔父,如今荊南之擇,非我一人之命也,叔父實難脫身。故此,策才冒死向叔父陳述己見,望叔父明鑑。”
桓階聽到這裡,也算是明白孫策的意思了。
孫策這是提醒自己,不論荊南作何選擇,自己身為張羨的首席親信,當地的地頭蛇領袖,郡府的主簿,荊南的名士,是絕對不可能脫得了干係的。
這也意味著,荊南選對了,自己如果沒有出面,可能半點功勞都無,可要是選錯了,那後患卻是一點都跑不了。
張羨好歹還不是本地人,可他桓階卻是地道的地頭蛇,這代價他是否能夠承受的起。
尤其是袁、曹遠在天邊,而劉封近在眼前了。
孫策說完之後,就這麼緊盯著桓階,後者臉上雖然平靜無波,可內心卻是焦急的不行。
從心底裡來說,桓階其實最青睞曹操,畢竟曹操掌控了朝堂,且實力也不俗,更是名正言順的輔政大將軍。
可曹操不但硬實力是三家之中最弱的一家,同時距離荊南也很遠。
至於劉備、劉封,桓階心中始終有些猶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