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階雖然嘴上不承認,可內心卻很老實。
事實上他的確是把劉封給放到了劉表的對立面上,而且還是很重的一個砝碼。
如果不是劉表收容劉勳,和劉備、劉封父子倆幾近乎於翻臉,桓階此刻未必敢這麼果斷的勸說張羨起兵。
原時空中,桓階起兵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揚州為孫策所有了,豫章直接連通長沙,即便走長江過不來,孫策只要有心思,一樣可以走豫章小路增援長沙。
這種情況下,孫策軍不需要考慮後勤的問題,因為整個荊南都是反叛劉表的。
孫策軍作為友軍,自然可以在荊南得到補給,如此一來,交通不便利的問題就被解決了一大半。
可誰也沒想到孫策居然死了,而且還是死於被暗殺。
孫權繼位之後,第一件事就是調理內部失衡派系力量,第二件事則是鎮壓江東各地的叛亂,哪裡還有餘力去幹涉隔壁荊州的事情。
原時空中,張羨起兵正是在官渡之前,而當時的孫策成天大喊偷襲許昌,這其實就相當微妙了。
孫策是名將之姿,不會不懂欲取之,先舍之的道理,更不會不懂聲東擊西的含義。
大家看看地圖,就能明白孫策所謂的偷襲許昌有多麼的扯淡了。
首先,孫家軍就沒有多少騎兵部隊,整個江東的戰馬總數估計不會超過五千騎。而從江北厲陽出發,以最短距離的路線抵達許昌,大概是一千里地的距離。
這其中,還有淮北一片縱深達一百里地的無人區,隨後還得越過人口相對稠密,縣邑林立的汝南郡,跨過包括淮水在內的好幾條大河,最終才能抵達許昌。
這種作戰計劃完全就是賭命,而且還是十賭九輸那種。更別提孫策還跟個蠢貨似的天天把偷襲許昌掛嘴邊了。
比較合理的解釋就是,孫策這根本就是在搞戰略欺騙,而他想要欺騙的物件很可能就是劉表。
孫策恐怕和劉封存的是一個心思,就是趁著劉表大軍南下,從長江繞行其後,在長沙城下把劉表的重兵野戰集團一口吃掉。
孫策當時的實力的確遠遠不如現在的劉封,但孫策有一個優勢,那就是他已經把黃祖給打殘廢了。
別看後來孫權又接連在黃祖這吃癟了好幾次,可孫策活著的時候,已經全殲了黃祖的精銳水軍,連同劉表的援軍也一併吃掉了。
孫策這時候如果想要攻打西陵,那黃祖還能據城死守,以待援軍。可如果孫策只是想走長江,過江夏,直奔洞庭湖而去,那黃祖是幾乎給不了任何阻力的。
這也是桓階悍然勸說張羨舉兵的根本原因,有這等強大的外援,別說劉表不敢發兵了,就是真發兵南下了,在桓階看來也是千里送人頭罷了。
可誰也想不到孫策會被暗殺,這種小几率的黑天鵝事件的出現,直接把原時空裡的桓階、張羨給坑慘了。
本來現在這個位面裡,因為沒有了孫策的原因,桓階和張羨並沒有考慮立刻舉兵,雖然對荊北依舊怨氣十足,可距離叛亂還差了點動力。
可誰也想不到,去年年中的時候,荊北派來使節,通知張羨、桓階等人,明年的稅賦還要再加三成。
這下子荊南徹底炸鍋了,這三成是在去年的基礎上加的三成,要是按照建安元年的標準來看,那可就是五成了。連帶上前幾年的增額,短短的三年時間,荊南稅賦居然翻了一倍。
桓階等人派人往北邊一打聽,這才明白了為什麼又要加稅,原來是荊北又打算擴軍了。
這下子荊南計程車族豪強們徹底炸鍋了,桓階也攔不住,也只能舉兵了。況且真要交這麼多的錢糧賦稅,荊南自己都夠拉起一支三五萬人的軍隊了,憑啥還要繼續看荊北的臉色?
這一次完全就是錯有錯著,就連劉封自己都沒想到,反而陰差陽錯的得手了。
也就是劉封想著不論荊南是否叛亂,他都要對荊州下手,所以才會肆無忌憚的直接擴軍。這樣一來,反而引起了劉表的戒備,緊跟著擴軍,又因為財政問題提高了對荊南的壓榨,從而讓荊南徹底不堪重負,起兵反叛。
但凡劉封想著等張羨、桓階起兵,自己猶猶豫豫,想著不能刺激劉表,怕他到時候不敢南下,前怕狼後怕虎,既不敢擴軍,又不敢挑撥,恐怕張羨和桓階還真就不可能舉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