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巾軍在做調整,劉封這邊也在做調整。
只是劉封這邊的行動更為果決,調整的進度也遠超黃巾軍。
當何巒帶領五千黃巾自西門出潁陰,渡過潩水,趕赴潁陽的時候,劉封已經成功的在潁陽城外,與太史慈所部匯合。
潁陽這個地方易守難攻,他西邊瀕臨潩水,甚至將潩水當做了護城河,而北面也地勢不利,如果在這裡佈陣,會陷入到潁陽城和潩水的前後包夾之中,形同背水立陣,此為兵家大忌。
和不少人理解的不一樣,其實背水立陣一直都是兵法一再強調要避免的大忌,可不是什麼特別牛逼的戰法。
從古至今,能背水立陣還打贏了的,只有一個半。
一個是漢初三傑之一,使得許多人對背水立陣產生誤解的始作俑者兵仙韓信。
另外半個就是劉裕。
為什麼劉裕是半個?
因為劉裕有大量水軍在河面上可以提供給他源源不斷的支援,可以背水不斷補充箭矢盾牌等軍械物資,還能送走傷員,補充生力軍。
其他背水立陣的,基本都死的很慘。
哪怕是韓信之所以能背水立陣大破趙軍,人家的殺手鐧靠的也是其他配合手段,並非是靠的背水立陣。
劉封可沒膨脹到能自比韓信,所以他們果斷將大營設定在了東北方向上,避開正北。
之所以把大營設定在這裡,也是有原因的。
此時徐州軍的糧食補給只剩下了一條補給線,那就是從陽翟輸送。
陽翟就在潁陽的西北方,因為潩水的關係,劉封又沒法在西北方設定營壘,否則每次攻城還得大軍先過一次潩水,打完了晚上還得再過一次潩水回營睡覺吧。
所以只能把大營設定在潁陽的西北,同時在潩水對岸,再設定一個小營,用來安置轉運的糧食軍械。
大營剛剛安頓好的第三天,偵騎傳來訊息,潁陰的黃巾軍出動了一部,約五六千人,已經到達潁陽城外,還有一日路程。
劉封立刻召集諸將,除了駐守小營的關平,駐守陽翟的賈逵外,其餘諸將盡數到場。
劉封將情況化繁為簡的跟諸將介紹了一遍。
隨後,大帳中陷入了沉思。
劉封的目光從諸將身上掃過,太史慈、張遼、徐晃的身上,心裡有些小激動。
北地頂尖的騎將,自家這邊怎麼也有半數之多了吧?
太史慈、張遼、徐晃三人其實粗看起來好像很像,其實三人內在的不同是十分巨大的。
太史慈是典型的兩漢寒門猛士,是豪強家族在往士族家族轉變過程中的子弟。
太史家在青州東萊其實是很有勢力的,否則太史慈也不可能年紀輕輕就當上了郡中長吏,甚至能夠為太守報送關鍵奏疏。
這是相當得人看重的,而太史慈的忠義也讓他沒有辜負這份看重。
但太史家的勢力也就到此為止了,再高就使不上力氣了,這在後面也導致一個很嚴重的問題,當太史慈不惜搏命之後,太史家卻尷尬的發現他們竟然沒有能力去摘取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