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都市言情>電影人傳奇> 第151章 分組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51章 分組 (2 / 2)

吃過晚飯,許望秋將劇組主場和袁合平叫到會議室開會。對今天的拍攝進行總結,對明天的拍攝作安排是劇組的慣例。不過許望秋他們今天就是拍榴彈炮和火箭炮發射,沒有太多需要總結的地方,主要還是對明天的拍攝進行安排。

在後世拍動作電影的拍攝過程中,許多動作導演在現場都親自掌機,負責高難度的武打和動作場面的拍攝。有些影片會分為A、B兩個攝製組,由導演和動作導演分別負責,這樣文戲和武戲的拍攝可以同時交叉進行,縮短了影片的製作週期、壓低了製作成本。

許望秋也有這個打算,讓袁合平拍燕雙鷹跟阮雄之間的匕首戰。袁合平是做武術指導起家的,現在也在做導演,《蛇形刁手》、《醉拳》都是他的作品,讓他執導武戲,是順理成章的事。

香江動作指導拍武戲確實有一手,他們的厲害不僅僅在於能設計出好看的動作,而且在鏡頭處理上也有自己的特點。他們對鏡頭的處理方式對好萊塢,甚至全世界的動作片發展都起到了重大影響。

在2000年之前美國動作片的打鬥通常是王八拳,是兩鏡頭法,比如拍甲揮拳打乙的臉,乙被擊中倒下。好萊塢的拍法是,第一個鏡頭,甲揮拳打向乙的臉,在即將擊中乙臉的瞬間進行切換。第二個鏡頭,乙被擊中,痛苦地倒下。同時在鏡頭兩個鏡頭的剪輯點上配逼真的音效。這種拍法觀眾並沒有看到甲打中乙的臉,是透過鏡頭組接和音效讓觀眾產生的聯想,是透過庫裡肖夫效應完成的。從90年代後期,受香江動作片強烈影響後,好萊塢動作片有了較大改變。

香江動作片的跟好萊塢動作片相比,在拍打鬥的時候多了個鏡頭,是三個鏡頭。同樣是表現甲揮拳打乙的臉,乙被擊中倒下,香江電影在拍攝的時候是這樣的,鏡頭一,甲揮拳打向乙;鏡頭二,清晰展現甲的拳頭打中乙的臉;鏡頭三,乙中拳倒下。由於多了一箇中拳的鏡頭,讓香江動作片擁有更強的打擊感,也讓香江動作片擁有更強的視覺衝擊力。

不過香江動作片也有毛病,就是在處理鏡頭的時候為了追求視覺效果,有時候會犧牲鏡頭的邏輯性。對普通觀眾來說,這無所謂,只要看得爽就行,但對拍電影的人來說就有些難以接受了。這也是為什麼胡金銓的《俠女》能在戛納拿獎,李安的《臥虎藏龍》能拿奧斯卡,張一謀的《英雄》能在柏林拿銀熊獎,而香江導演拍的武俠片很難在國際上拿獎。

許望秋肯定不允許這種情況出現在自己的電影,肯定不允許自己的電影出現毫無邏輯的鏡頭。他把動作戲交給袁合平,不是什麼都不管。你是武術指導,你只管設計動作,給我提供方案,供我選擇。至於鏡頭怎麼分切,用什麼景別等等,這些都是我的工作。

在中國電影界有個說法,設立武術指導與動作導演是中國對世界電影的歷史貢獻。在許望秋看來,設立武術指導確實是中國電影對世界電影的貢獻,而搞出動作導演則是對中國導演最無情的嘲諷,簡直在說中國導演是廢物。視聽語言是導演吃飯的傢伙,把分切鏡頭這種導演的最基本的工作讓其他人來做,那還要你這個導演做什麼?

許望秋把分組拍攝的想法說了,然後將劇組工作人員成為兩組。A組由他帶領,自然不需要多說什麼;B組導演由袁合平擔任,攝影由曾練平負責。許望秋對《獵鷹》打鬥的要求是手持攝影,鏡頭要有動感。曾練平有手持攝影的經驗,把這個任務交給他是最合適的。

分組完畢後,許望秋先對A組的明天的工作作了安排,讓A組的人離開,然後將袁合平編排的動作錄影帶放了一遍。他把畫好的故事板把在桌子上,指著故事板道:“槍戰部分先不管,主要是把匕首格鬥這部分拍出來。我對這部分戲的要求是整個打鬥近景和特寫為主,不給大全景,這樣視覺的壓迫感會更強。大全景一定要放到最後,這樣才會有衝擊力。我們來說具體的鏡頭,過肩鏡頭,拍阮雄從地面站起來;第二個鏡頭同樣是過肩鏡頭,拍燕雙鷹從地面站起來。接下來是依然是過肩鏡頭,景別是中景,阮雄伸手把匕首;隨後接一個匕首的特寫……”

《獵鷹》的打鬥戲時間不長,預計在三分鐘左右,但鏡頭卻不少,有五十多個。許望秋結合故事板以及錄影帶,對每個鏡頭如何分切,如何拍攝都作了詳細說明。隨後許望秋開始跟袁合平、曾練平,以及B組的工作人員進行溝通,一個鏡頭一個鏡頭的討論。

整個討論越來越事無鉅細,到結束的時候已經快十二點了。

許望秋站起來,活動活動有些僵硬的身體,笑著對袁合平道:“我們這邊工作強度很大,每天會工作到很晚,你還習慣吧?”

袁合平笑著道:“你們這邊拍戲比香江拍戲輕鬆多了。香江那邊拍戲經常是通宵達旦,像我一年要拍好幾部電影。”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