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合平跟著從劇組成員從客車上下來,放眼是整裝待發的坦克,以及密密麻麻計程車兵。抬眼往前看,只見部隊前方兩三公里的範圍內,插著數百面小紅旗。他在劇組呆一些日子了,對煙火有了一些瞭解,知道每面小紅旗就代表一個炸點。他心裡不由一陣感嘆,幾百個炸點,這是真正的大場面啊!
燕雙鷹和阮雄對決的戲已經拍完,不過膠片還沒有送去洗,還不知道拍出來的效果怎麼樣。必須要等到樣片洗出來,許望秋點頭之後他才能回香江。他知道劇組今天要拍一場準備了十多天的大場面戲,還聽說會運用一種國外都沒有的先進裝置進行拍攝,就跟著來看看。
許望秋沒管袁合平,到了現場之後,就讓北航的人將張爾贊他們將攝影機掛在索道上,將攝影頭跟監視器連上。今天這場戲同樣是六臺攝影機同時拍攝,其中最重要的鏡頭就是索道系統拍攝的航拍的鏡頭。
《獵鷹》這部戲有幾個特別難拍的鏡頭,其中我軍衝鋒的鏡頭有兩個。
其中一個鏡頭是航拍鏡頭,拍我軍在坦克的掩護下向越軍陣地發起衝鋒。整個透過索道攝影系統來完成,攝影機順著向前推行,一路之上爆炸不斷,塵土飛揚。攝影機向前推行將近五百米之後,鏡頭會搖起來,對準備越軍陣地。而此時越軍陣地正被我軍炮火所覆蓋,炸點一個接一個爆炸,火光沖天。這是一分多鐘的長鏡頭,每個炸點在什麼時候爆都是有規定的,煙火師和必須跟攝影機配合好,才能拍出理想的效果。
另外一個鏡頭則是模擬我軍炮彈的飛行路線,從我軍陣地向敵軍陣地飛去。在很多古裝片中有模擬弓箭的飛行軌跡的鏡頭,看上去非常震撼。蘇聯導演邦達爾丘克拍《戰爭與和平》的時候,就想過要拍讓鏡頭模擬炮彈飛行。不過由於受技術條件限制,《戰爭與和平》中有模擬炮彈飛行的鏡頭,但飛行距離很短,只有幾十米。許望秋想要的是從我軍陣地直接飛到越軍陣地,飛行距離比較長,這也是他讓北航幫他做模型飛機的根本原因。
今天要拍攝的是第一個鏡頭,將由索道攝影系統完成的航拍鏡頭。為了拍這場戲,劇組足足準備了十天。佈置索道系統用了三天;佈置炸點用了三天,除了於澤帶來的煙火師外,還出動了一個工兵連,否則佈置這500多個炸點要七八天;隨後參加演出的一個坦克團和兩個步兵團用了四天進行排練。
最開始許望秋的想法是按照真實場景來拍,我軍在衝鋒的時候是什麼樣就怎麼拍,不過把部隊拉到現場演練就發現根本不行。在電影中坦克衝鋒的時候隊形往往是比較密集的,看上起也很有氣勢;現實中坦克在推進的時候間距特別遠,有3,40米,看上去稀稀拉拉的。如果坦克距離太近,很容易被敵人集中重火力摧毀。
劇組把拉索道系統拉到20多米高的高空,發現鏡頭裡就沒幾輛坦克。步兵也是一樣的,由於衝鋒的時候是步坦協同,基本上都在坦克周圍,在鏡頭裡就沒多少人。本來是希望拍出千軍萬馬的氣勢,結果看上起一點氣勢都沒有。
許望秋覺得不能按照真實情況來拍,必須要讓衝鋒的隊形密集一些。這畢竟是電影,是要給觀眾看的,不是紀錄片。不過讓隊伍密集些也不能瞎來,要是像《太極旗飄揚》、《我的戰爭》那樣衝鋒,就簡直是在侮辱觀眾智商。隊伍要是這麼密集的話,後面的人就沒法開槍了。要是開槍的話,會把自己人打死一片。
經過反覆調整和觀察,坦克之間的距離最終調整到了十米。這樣觀眾能看出步坦協調作戰是怎麼回事,同時又能拍出氣勢來。
張爾贊他們最近幾天反覆除錯過索道系統,掛攝影機,接監視器已經非常熟練。只用了十多分鐘就把將攝影機掛到了空中,將監視器接好。
許望秋衝袁合平招手:“老袁,過來看看我們的裝置!”又衝張一謀和曾練平道:“老謀,老曾,過來看看我們開發的高科技裝置!”
索道攝影系統是八十年代出現的,國內使用索道攝影系統要到2000年去了,袁合平自然不可能見過。他走到監視器一看,發現裡面顯示的是一個俯拍鏡頭,而內容不是別的,就是眼前的拍攝場地。袁合平看看頭頂的攝影機,又看看監視器畫面,目瞪口呆地道:“攝影機在軌道上移動,我們在下面可以直接看到攝影機拍攝的內容?”
許望秋笑道:“對啊,怎麼樣,這裝置不錯吧?”
袁合平忍不住道:“這也太先進了,美國進口的吧?們太有錢了!
許望秋笑著道:“不是進口的,是我們自己研發的,美國可沒有這種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