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都市言情>電影人傳奇> 第146章 武術指導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46章 武術指導 (1 / 2)

就在公開信鬧得滿城風雨,並引發文藝界大討論之時,許望秋這個始作俑者早已離開北平,在滇南省為《獵鷹》的前期工作忙碌著。不過在忙碌之餘,他始終關注著事情的動向。

事情的走向許望秋跟預計的差不多,唐自清被調離了北電,據說調到了北影廠負責北影廠廠志編撰工作;胡清明雖然才五十多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但被調到政協,讓他養老去了。

籠罩在許望秋頭上的烏雲徹底消散,他終於能安安心心忙《獵鷹》的前期工作了。

《獵鷹》是戰爭片,電影大部分的場景都發生在室外,以外景戲為主。電影的拍攝順序一般都是先外後內,先負責後簡單。許望秋他們的拍攝方式有點不一樣,他們也是先拍外景,然後拍內景,不過很多複雜的特效鏡頭,並不是放在前面拍,而是放在最後拍。

《獵鷹》的主外景定在了滇南省河口縣,這裡與越南隔江相望,對面就是越南的老街省。一年多前,我軍從河口至博河的長達48公里的地段上,全線突破,殲敵千餘人,並向縱深挺進,粉碎了敵軍妄圖利用紅河天塹阻止我軍的計劃。

五月中旬,許望秋帶著需要做前期籌備的主創,以及相關的工作人員,浩浩蕩蕩地來到河口。許望秋對劇組制定了非常嚴格的紀律,實行軍事化管理,禁止演員到處亂跑,這裡可是前線,萬一越南特工溜過來,把人抓走了,那真是哭都沒地方哭去。

總參和總裝備部專門下了檔案,讓滇南軍區支援《獵鷹》的拍攝,滇南軍區對此非常重視。由軍區副司令員牽頭,司令部出一位副參諜長、政治部出一位副主任,後勤部出一位副參謀長成立支援辦公室。對《獵鷹》的拍攝是要人給人,要物給物,還抽調曾擔任軍區作戰部部長的張雪峰擔任影片的軍事顧同。

六月份初,女特務月梅的扮演者鮑起靜來了,和她一起來的還有武術指導袁合平。

《獵鷹》是戰爭片,主要是是槍戰戲,拳腳比較少。不過在電影最後燕雙鷹和阮雄有一場匕首大戰,這是整部電影最精彩的戲之一。許望秋對這場戲的要求是爭取拍出《孤膽特工》中匕首格鬥的水準,要拍得乾淨利落,要拍出刀刀致命的感覺。

內地現在沒有武術指導,連武行這種職業都沒有。在80年代之前,內地幾乎是沒有功夫片,電影中很少有打戲。1982年,李連杰的《少林寺》掀起了國內功夫片的狂熱,一時間,大批功夫電影,如《武當》、《武林志》等,都跟風上映。但由於沒有專業的武術指導,這些電影在視覺體驗上與香江功夫片相去甚遠。

這個時期,內地拍打鬥戲往往是找武術教練,讓演員把日常訓練的那套直接放上去或者編點動作。這些武術教練不懂電影,也不知道如何打才好看,也不懂電影,不知道如何才能將動作恰當的運動在電影中,所以,內地動作片的打戲比不上香江。

內地的專業武行是在八十年代後期出現的,其中張徹的功勞特別大。1985年,張徹進入內地拍攝影片《大上海1937》,為了拍出新感覺,他沒有選用經驗老道的香江武術指導,演員到幕後班底全部從內地遴選。這些內地的武術人員在與香江劇組的合作中偷師了不少技巧,後來在他們的帶動下,內地發展出了自己的武行隊伍。

現在內地沒有武術指導,《獵鷹》要想拍出理想效果,只能從香江請人。南方影業許敦樂在接到總公司的電話後,找到了許望秋點名的袁合平,邀請他擔任《獵鷹》的武術指導。

袁合平聽到去內地拍戲立馬拒絕了,因為臺彎文化局有規矩,凡是在內地拍過電影的,在臺彎一律封殺。臺彎是香江電影最重要的市場,如果被臺彎封殺,以後就沒人敢請他拍戲。

南方影業沒辦法,只能以高價相邀,以40萬港幣的價格打動了袁合平。不過袁合平提出字幕的時候,武術指導一欄只能打化名,宣傳也不能提他的名字。

其實很多香江電影人在跟左/派電影公司合作的時候,都是用化名。比如王天林曾化名王濤給長城拍戲,比如陳嘉上當年作為《靚妹正傳》編劇之一,署的也是假名。

鮑起靜指了指身邊的瘦高男子,向許望秋介紹道:“這位是袁合平先生,是香江著名武術指導,同時他是非常有名的導演,《醉拳》、《蛇形刁手》都是他的作品。”

許望秋熱情地跟袁合平握了握手:“袁先生,可算是把你給盼來了。”

許望秋的《鋤奸》去年在香江取得了500多萬的票房,僅次於程龍的《笑拳怪招》,而電影所採用的類似紀錄片的手法,更是讓很多香江導演跟風學習。對這樣一個導演,袁合平不敢有絲毫怠慢,十分客氣地道:“許先生太客氣了。”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