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都市言情>電影人傳奇> 第387章 電影節之後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87章 電影節之後 (1 / 2)

在特呂弗拿著金棕櫚獎盃離開舞臺後,第三十七屆戛納電影節就落幕了。

媒體第一時間進行了相應的報道,媒體報道的重點不是獎項,也不是金棕櫚的歸屬,而是特呂弗的告別。很多媒體報道的時候,都帶著一點感傷的意味。其中法國《世界報》的標題能夠代表很多人的感受“一個偉大的靈魂正在離我們遠去”。

戛納電影節獎項歸宿,幾乎每年都會有爭議。今年的金棕櫚大獎歸宿,是最沒有爭議的,幾乎所有人都認為這個獎就應該是特呂弗和《精神病人》的,爭議主要在波蘭斯基的《苦月亮》上。

《苦月亮》是一部爭議非常大電影,喜歡的喜歡得要命,討厭的討厭得要死。《苦月亮》在戛納顆粒無收,讓很多喜歡《苦月亮》的媒體為波蘭斯基叫屈。他們紛紛表示這是一部深入發掘人性、引人深思的傑作,什麼獎都不給實在說不過去。

與西方媒體報道的重點是特呂弗的告別不同,在香江和整個東南亞地區,媒體報道的重點都在《冷》獲得技術大獎和最佳男演員獎上,整個華人世界都轟動了。

《大公報》在頭版頭條,對《冷》在戛納獲獎進行了報道。文章寫道:“第三十七屆戛納電影節昨天凌晨落幕,各大獎項塵埃落定。香江演員江大衛憑藉在《冷》中的出色表演獲得影帝桂冠,內地攝影師張一謀憑接在《冷》中展現的高超攝影技術獲得最佳技術大獎。在《冷》之前,李翰祥和胡金銓的電影都曾經入圍過戛納電影節,並獲得了最佳技術大獎,但獲得影帝還是華人的第一次,江大衛也成為華人第一個三大電影節影帝。”

《文匯報》以“戛納華語片放光彩,《冷》斬獲兩項大獎”為題,為電影大唱讚歌:“雖然在《冷》之前,李翰祥和胡金銓都在戛納獲過獎,但他們獲得技術大獎並不是電影節設定的獎項,而是電影技術委員會評選的獎項。這次《冷》在戛納拿下最佳男演員獎,是華語電影第一次真正拿到戛納電影節本身的獎項,這是一次史無前例的突破。”

《冷》這部電影是夏夢的青鳥公司投資的,跟銀都機構實際上沒有太大的關係,但銀都還是第一時間在《明報》上發表了一封祝賀信:“我代表銀都機構向《冷》劇組全體成員致以致以最熱烈的祝賀。《冷》是由內地和香江工作人員共同努力,攜手合作完成的一部作品。在電影的拍攝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難,但最終在兩地工作人選共同努力下才得以完成。我們相信這是內地和香江電影合作的典範,也是未來發展的方向。現在《冷》在戛納獲得了兩項大獎,得到了世界的認可。這是無比的榮耀,我們一起分享這份獲獎的喜悅吧!”

林匡看到銀都機構的祝賀信氣得七竅生煙,覺得銀都是在故意噁心自己。你們佐派又不少沒有報紙,在哪家報紙發賀信不行啊,偏偏要跑到《明報》來發,這不是噁心人是什麼?不過他拿銀都機構和許望秋一點辦法都沒有,只能向金庸抱怨:“查生啊,你們《明報》也不能什麼廣告都登啊!”

如果說香江最鬱悶的是林匡,那最高興的無疑是江大衛的老婆李玲玲。當初在拍電影的時候,江大衛被豬咬傷,她對許望秋頗為不滿;在香江小報瞎寫,說江大衛那個被豬咬掉後,她對許望秋就更不滿了。現在香江媒體紛紛報道江大衛在戛納獲獎,親朋好友們紛紛打來祝賀電話,很多電影公司的老闆都跟她聯絡,希望江大衛出演自己的新片。她對許望秋的怨氣煙消雲散,一股發自內心的驕傲油然而生。

香江媒體在報道《冷》獲獎訊息的同時,沒有忘記抨擊香江的電檢制度。尤其是佐派媒體紛紛質問港英政府,《冷》在戛納拿到了兩項大獎,贏得了世界的肯定,像這樣的電影為什麼會被禁?甚至有媒體毫不留情的表示,電檢制度就是香江電影發展的最大障礙。

如果只是華人媒體站出來指責電檢制度,那港英政府還可以向過去那樣裝聾作啞,根本不搭理。讓港英政府頭疼的是,由於許望秋和江大衛在領獎的時候抨擊香江的電檢制度,很多國際知名媒體都報道了這件事。

其中《亞洲華爾街日報》不但報道了許望秋他們對電檢制度的抨擊,還公開質疑香江電檢制度是在沒有法律基礎下進行的,禁映極有可能是違法的。

港英政府一直吹噓香江是法制社會,宣傳我們英國人把香江治理得多好。現在鬧出這樣的國際事件,讓港英政府在國際上大大丟了一回臉,也感受到了空前的壓力。港英政府雖然很不願意,但面對國際輿論,也只能讓香江行政局與立法局迅速成立專責小組,審議新擬的“電影檢查條例草案”,並討論是否在香江推行電影分級制度。

就在香江各界對《冷》在戛納獲獎議論紛紛之時,許望秋正坐在戛納的一間咖啡館裡,跟貝託魯奇談合作的事。幾天之前他就跟貝託魯奇約好,找個空間時間聊合作。只是他事情比較多,一直非常忙,直到今天才有機會跟貝託魯奇坐下來好好聊聊。

貝託魯奇喝了一口咖啡,慢悠悠地道:“我現在手裡有兩本書的版權,都是關於中國的,一個是法國作家安德烈馬爾羅的《人的命運》,一個是莊士敦的《紫禁城的黃昏》。”

許望秋聽到安德烈馬爾羅的《人的命運》不由微微一怔,這本以1927年魔都工人運動為題材,描述了共產黨領導下的武裝起義和蔣介石發動的412反革命政變的經過。這本表現了人在被異化的社會中,如何捍衛人的尊嚴,尋找作為人而生,作為人而死的意義和勇氣。1933年在法國出版後引起了轟動,隨後奪得龔古爾獎。

這本書在中國出版過幾次,但沒有產生什麼影響。因為書中的主要人物都是外國人,在書中幾乎只看見外國人在行動、在指揮、在決策,而中國革命者被放置在無足輕重的配角地位。中國讀者都知道魔都工人起義,以及後面的412反革命政變是怎麼回事,看《人的命運》就會覺得跟真實歷史差距太大,無法認可和接受。

許望秋沒想到貝託魯奇想拍這本:“你怎麼會想拍這本呢?”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