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已經深了,忙碌一天的人們都已經進入夢鄉,只有五顏六色的霓虹燈沒有睡意,還在孜孜不倦的工作。
銅鑼灣某間豪宅的書房裡,煙霧繚繞,好像著火了一般。書桌的菸灰缸裡裝滿了雪茄煙蒂,縷縷青煙正不斷升起。沉浸在寫著快感中林匡,絲毫沒有覺得空氣嗆人,正揮筆疾書。
很多人都知道林匡寫寫得快,卻不知道他為何寫得快。林匡從小就喜歡讀書,而且讀了很多書。國外有名的,不論是英國的、法國的、美國的,還是俄國的,林匡都看,而且很多都看過幾遍。《福爾摩斯》和阿加莎的也基本上都看過。
在這個過程中,林匡練成了一種特殊技能,的時候,那些文字會在他的腦海中化為畫面,所以一邊看書,就好像一邊在腦中製作電影畫面那樣。林匡寫的時候,其實就是把那些腦海中的畫面描述出來,所以,跟搜腸刮肚想詞句的作家相比,他寫作速度極。
一個多月前,林匡看報紙的時候,一則新聞給了他靈感,在他腦子裡形成了一個故事。就如許望秋所說的那樣,那是一個以外星人收尾的故事,但他並不打算修改。
我就用外星人結局怎麼了?只要我的故事足夠好看,就算套路也照樣贏你!
我不光要贏你,好要讓你在故事中遭受折磨!
這個一個關於酷刑的故事,在林匡腦子裡,許望秋正慘遭各種酷刑的折磨,跪在地上哀求自己的原諒,而他的回答只有一個字“滾”。能夠虐待許望秋,那種感覺簡直比跟夜總會的媽咪來一次還要爽。林匡得意地笑著,將腦海中的畫面,化為一句句生動的描述,將《極刑》這個殘酷的故事逐漸勾勒出來。
與此同時,許望秋坐在書桌前,雙手抱在懷裡,思考著自己該寫什麼。他對廖一原說,在他腦子裡有許多科幻故事,要將這些科幻故事搬出來很容易。但這些故事搬出來後,能不能影林匡卻很難說。
對從小看《科幻世界》長大,熟讀阿西莫夫、海因萊因等大師做的許望秋來說,林匡所謂的科幻根本不算科幻,只能算是玄幻。如果說林匡是科幻大師,那我吃西紅柿也是,那《吞噬星空》就是科幻鴻篇鉅製。在他看來,林匡的科幻之所以能火,不是他的有多好,而是香江和內地沒有科幻。
其實70年代末80年代初科幻在內地相當火的,對喜歡科幻人來說,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年代。從葉永烈1976年發表運動結束後第一篇科幻《石油蛋白》開始,科幻創作風起雲湧。不管是《小靈通漫遊未來》、《珊瑚島上的死光》,還是科幻文學界普遍認可的《飛向人馬座》,幾乎都是這幾年集中誕生的。
在這幾年中,幾乎所有的文學刊物和科學報刊都爭相發表科幻作品,幾乎所有的科技類出版社對科幻的出版都是敞開大門的。中國出版界很快形成了科幻出版“四大重鎮”:北平、魔都、四川和黑龍江,集中地同步展現著中國原創科幻的水準。
不過這一切在1983年戛然而止,在1983年的“清汙運動”中,科幻被定性為“精神汙染”,受到直接正面的打擊。上面批評科幻“散佈懷疑和不信任,宣傳做一個自由自在的人”、“極少數科幻,已經超出談論科學的範疇,在政治上表現出不好的傾向”。
一時間,所有科幻出版部門風聲鶴唳,噤若寒蟬。出版管理機關多次發文禁止刊發科幻,相關雜誌紛紛停刊整頓,已經試刊成功的《中國科幻報》,申請刊號的報告再也沒有下文。1983年,《科幻海洋》和《科學文藝譯叢》相繼停刊;1984和1986年,《科學時代》和《智慧樹》先後停刊。一時間中國科幻萬馬齊喑,科幻雜誌僅存《科學文藝》一家。最嚴重的時候,中國沒有一個地方能夠發表一篇科幻。
為了生存,《科幻文藝》在80年代末被迫改名為《奇想》,直到1991年才改名為《科幻世界》。也就在這一年,《科幻世界》在蓉城成功召開影響力極大的世界科幻協會WSF年會,中國科幻從此開始復甦。
許望秋相信如果不是清汙運動,如果不是中國科幻被扼殺,倪匡不可能像後來那麼火,因為這個時期中國科幻作家的水準相當不錯。
拿葉永烈來說,1977年,葉永烈在《少年科學》上發表了《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蹟》,故事講在珠穆朗瑪峰北坳的某處懸崖上發現了一窩恐龍蛋,基本已成化石,但其中有一枚蛋被松脂裹住,並未石化,而保持其中軟性組織的完好,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胚胎竟然還有活性,於是想方設法,去掉松脂,將蛋孵化,孵出一隻恐龍。
葉永烈這篇發表後不久遭到了猛烈批評,有考古學家站出來指責說,恐龍蛋是7000多萬年前的產物,早已高度鈣化,失去了所有的生命特徵,怎麼可能孵化出恐龍來?葉永烈在報紙上進行回擊。兩人的論戰很快受到關注,並擴充套件為科幻姓“科”還是姓“文”的大論戰。並直接導致在1983年的清汙運動中,科幻成為重點打擊物件
十多年後,葉永烈在美國觀看《侏羅紀公園》,並寫下文章《雪夜觀恐龍》。雖然他沒有提自己的,但心情是複雜的。因為《侏羅紀公園》是根據邁克爾克萊頓1990年出版的同名科幻改編而成,《侏羅紀公園》中恐龍復活的手法同樣是根據恐龍蛋中的活性物質來實現的。
兩篇同樣描寫恐龍復活的,一本名滿世界,在全球範圍內受到追捧;一本受到批評,從此淹沒在歷史塵埃中,實在讓人感慨萬千。
許望秋覺得要是跟林匡比武俠,或者其他的,自己可能比不過。但科幻拼的是腦洞,就是十個林匡也沒法和他比。不管把劉慈欣的《三體》搬出來,還是《全頻段阻塞干擾》這樣的短篇擴充成長篇,都可以輕鬆將林匡捶成渣。
只是考慮到中國科幻在未來就劉慈新、何夕他們幾顆種子,要被自己提前挖了,那中國科幻就真的沒有希望了。作為科幻愛好者,這種事許望秋肯定做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