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望秋和林匡都是名人,一個知名電影導演,一個個是袋袋書大師,兩人在報紙上的罵戰自然吸引了幾乎所有香江媒體的目光。各家媒體每天就盯著《大公報》和《明報》,看許望秋和林匡如何罵對方,然後將罵戰內容寫成新聞,作為娛樂版頭版頭條刊發。
香江群眾也都興致勃勃地看著熱鬧,畢竟名人是講究臉面的,一般不會罵得太狠,這次許望秋和林匡的罵戰完全撕破了臉皮,完全不留任何餘地。這樣的罵戰絕對難得一見,圍觀群眾都看得津津有味。
林匡在香江擁有大票粉絲,這些人自然站在林匡一邊:“如果我是許望秋的老豆,我絕對把他臉得扇腫,一點都不尊重前輩,有人養沒人教的東西。”
“你許望秋一個拍電影,懂個屁的,懂個屁的科幻。你說林匡的科幻寫得不好,有本事你寫一本來看看。要是你來寫,估計一本都賣不出去。”
“許望秋太噁心了,把林匡的說得那麼不堪。要是林匡的真的那麼差,怎麼可能那麼受歡迎,難道我們這些讀者都是白痴不成?”
支援許望秋的也不在少數:“許望秋說得太對了,林匡根本就不懂科學,完全是個科盲。他的漏洞太多了,故事圓不回來,就來個外星人收尾。”
“許望秋的嘴真毒啊,直接把林匡說成了精神病,還是林匡早治療早解脫。我估計林匡看到這話的時候,肯定會被漆吐血。真的太毒了。”
“沒想到許望秋電影拍得好,打起嘴仗來也這麼厲害。什麼皈依者狂熱、什麼創傷後應激障礙,各種新詞彙一個接一個往外蹦,相反林匡的語言就顯得貧乏多了。”
全庸、黃氈、林匡和蔡闌是好友,而且在各自的領域中都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績,因而被稱為香江四大才子。其中全庸成就最高,也最有商業頭腦,創辦了《明報》;而其他三個都在《明報》開有專欄。
在七八十年代,香江作家間有句很流行的話“不在《明報》寫專欄,就沒有江湖地位”。蔡闌能夠跟全庸他們並稱為四大才子,正是因為在明報寫專欄,而他能在《明報》開專欄全靠林匡向全庸推薦。蔡闌自己也清楚這一點,對林匡是感激涕零。只要林匡說對的,他就贊成;只要是林匡說錯的,他就堅決反對。
最近許望秋和林匡的這場罵戰,蔡闌自然堅定地站在林匡一邊。他本以為林匡能把許望秋罵得狗血淋頭,卻沒想到林匡在罵戰中完全處於下風。蔡闌坐不住了,覺得不能讓許望秋如此猖狂。在他看來,四大才子是一體的,許望秋在報紙上將林匡罵得狗血淋頭,不光是在打林匡的臉,也是在四大才子的臉。
蔡闌把全庸和黃氈叫了出來,商量如何給林匡助拳。他們三個是老友,自然不需要說什麼客套話。蔡闌直接道:“這個許望秋實在太囂張了!不管怎麼說,林匡都是前輩,許望秋都是後輩,一個後輩把前輩罵成這樣,真的太過分了!我們應該教訓教訓這傢伙!”
最近幾天因為許望秋和林匡的罵戰,《明報》的銷量暴漲了百分之二十多,全庸簡直笑得合不攏嘴。他巴不得許望秋與林匡的罵戰繼續下去,最好能持續一年半載,微笑著道:“我也覺得許望秋太不像話了,罵林匡罵得這麼狠,對前輩沒有一點尊重,應該批評。蔡闌啊,你趕緊寫文章吧,助林匡一臂之力。”
蔡瀾覺得光是自己不行,必然讓全庸這個罵人高手出戰才行:“我寫美食還行,但罵人不行,估計罵不過那小子。你是這方面的行家,六十年代的時候,你跟佐派媒體論戰,氣得那些老左想殺了你。你是這方面的行家裡手,你也寫吧。”
全庸對許望秋痛罵林匡,心裡也是有些不舒服,畢竟林匡跟他是好友。林匡被罵得狗血淋頭,他也臉上無光。不過他並不想加入這場罵戰:“《明報》一直以中立媒體自居,要是我這個老闆出來罵人,那《明報》中立的標籤就蕩然無存,影響實在不好。我來寫不合適,還是你寫比較好。”他轉頭看著黃氈道:“黃氈,我看你也可以寫一篇。”
黃霑對罵人實在不在行,並不想參與這事。他正要開口,突然聽到傳來哈哈的笑聲,緊接著一個熟悉的聲音響起:“你們三個真過分,喝花酒也不叫上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