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都市言情>電影人傳奇> 第350章 5.1聲道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50章 5.1聲道 (1 / 2)

許望秋他們回到銀都後不久,便開始下雨,雨點淅淅瀝瀝的,不緊不慢地在路面上,幾乎見不到蹤跡。等到午夜時分,雨勢驟然加大,變成了傾盆大雨。密集的雨點好似斷線的珍珠落在地上,發出滴滴答答的脆響。

許望秋並沒有受影響,躺在床上,思考著立體聲和5.1聲道的問題。《冷》這部電影不會做成立體聲,但他未來肯定會拍立體聲電影,而且有搞5.1聲道的計劃。

多聲道系統在國外已經發展了很多年,30年代就已經出現。50年代的時候,美國電影行業受電視衝擊特別厲害,為了對抗電視帶來的衝擊,電影人開始搞寬銀幕電影,搞3D體電影,而立體聲也開始被用於電影製作。

當時雖然出現了立體聲電影,但立體聲電影始終沒能成為主流,因為35毫米膠片沒法實現多聲道,只有70毫米膠片才有足夠的的空間實現多聲道。70毫米膠片成本很高,35毫米膠片電影始終是主流。所以,多聲道立體聲雖然出現,但沒能大規模推廣。

直到1975年,杜比公司搞出了424立體聲。在這種技術出現後,35毫米膠片終於可以實現多聲道了,立體聲電影逐步在全球範圍內推廣。在90年代中期5.1聲道大規模推廣前,424立體聲始終是電影行業的主流,統治著電影院。

5.1聲道幾乎是跟424立體聲同一時間段出現的,1977年杜比公司幫《星球大戰》搞出了超重低音,受到歡迎。1979年的《現代啟示錄》在聲音上下足了功夫,前方有三個聲道,後面的環繞聲陣列分割成左右環繞揚聲器,還有單獨的低音聲道,5.1聲道從此誕生。

不過5.1聲道只能在70毫米膠片上實現,並沒有大規模推廣。

進入80年代後,隨著技術發展,35毫米膠片實現了光學數字聲軌,可以容納6個甚至更多的聲道。1992年8月,杜比公司首映了第一部數字聲系統的影片,運用杜比SRD系統的影片《蝙蝠俠歸來》,5.1聲道真正登上歷史舞臺,並逐漸在全球範圍內推廣,杜比公司也從此成為音訊領域不可能動搖的王者。

也就是說,八年後杜比公司才會搞出能大規模推廣的5.1聲道技術,將電影行業真正帶進5.1聲道的世界。要是能提前讓35毫米膠片電影實現5.1聲道,會怎麼樣呢?

就算不能取代杜比公司,成為音訊領域的王者,在音訊這個大蛋糕上切一塊是完全可能的。要是這事能夠做成,等數字時代到來後,每年專利費都可以收幾十億。

在上一世,音訊專利完全被歐美企業壟斷,中國手機、MP3、MP4、隨身聽、汽車音響等電子產品只要涉及到影音技術都必須交專利費,每年費用高達百億。2016年,杜比公司在印度將OPPO和vivo告上法庭,稱這兩家公司的手機產品侵犯其專利權,要求每部手機支付3.43元專利費,這兩家公司只能乖乖交錢。

許望秋清楚要在35毫米膠片上實現5.1聲道難度極大,杜比公司靠著多年積累,一直深入研發,也要到90年代才搞定,國內根本就沒有這方面的積累,要在膠片上實現5.1聲道無疑是痴人說夢。但他知道一種不需要將聲音資訊記錄在膠片上,而是將聲音資訊記錄在CDROM光碟上,從而實現5.1聲道的技術,這就是DTS立體聲。

後世只要經常買碟的人,就沒有不知道DTS的,因為大部分影碟的封面都會寫著“DTS”三個字母。1991年,特里比爾德開發完成DTS系統後,在一位朋友介紹之下認識了導演斯皮爾伯格。當斯皮爾伯格看過使用DTS處理的電影音效後,當即就通知環球製片,他的新片《侏羅紀公園》將使用DTS系統來製作。1993年6月11日《侏羅紀公園》正式上映,電影的視聽效果震撼了世界,DTS也逐漸成長為能跟杜比立體聲叫板的系統。

DTS立體聲跟杜比立體聲的最大不同是採取了聲畫分離的技術,將聲音記錄在光碟上,由專用的光碟驅動器讀取,另外在複製上錄有時間同步碼,用來控制光碟機,使聲音與畫面同步。

中國立體聲技術跟美國差距極大,可以說一片空白,過去中國科研的重心在國防和軍事上,應用技術的投入相對來說比較少,像立體聲這種技術根本就沒有搞。如果採用傳統模式,將聲音記錄在膠片上,想搶在杜比公司前面實現5.1聲道根本不可能。

但中國鐳射技術和數字技術上跟國外差距並不大,採用DTS的方式,透過光碟記錄聲音,搶在杜比公司前面實現5.1聲道是完全有可能的。

就拿光碟來說,80年代中國搞出了全套光儲存裝置,並掌握了相應的技術。比如魔都鐳射技術研究所在1982年就搞出了光碟錄放裝置。由於種種原因,中國光儲存技術沒有發展起來,標準和專利最終掌握在歐美企業手中。

用DTS的方式搞出5.1聲道並不難,真正的難點在於搞出來後,如何組織生產,以及如何推廣這種裝置。你技術在先進,如果不能大規模生產,如果不能大規模應用,也沒有任何意義。許望秋搞5.1聲道最終重要目的是讓自己的格式成為視聽播放裝置的主流格式之一,就像上一世的DTS那樣。這樣,將來做VCD和DVD,才不會被國外企業利用音訊專利卡脖子。

以國內現有的條件搞出5.1聲道的放映機後,並組織生產不難。不管是跟國內的攝影器材廠合作,還是跟自己組建生產線,都沒有問題。

真正的難點在光碟生產上,以國內的現有條件根本無法組建現代化的光碟生產線,因為現在光碟是高科技,全世界只有荷蘭、東瀛和法國擁有完整的光碟生產技術。

80年代國內的研究所搞出了全套光碟技術,但由於沒有能力組建現代化的生產線,進行相應的生產。到90年代,中國只能從國外不斷引進光碟生產線,而自己辛辛苦苦搞出來的光碟技術全部束之高閣。到後來中國成為了世界頭號光碟生產大國,但利潤大部分卻被外國廠商拿走,完全淪為最低端的加工企業。

如果沒有自己的光碟生產線,就會被別人卡脖子,就很難建立自己的光碟標準。

要解決生產線問題,唯一的辦法就是從國外引進,在引進國外的光碟生產線後進行相應的改造,進而生產出符合自己要求的光碟。只是光碟生產線屬於最新技術,別人不會輕易出售,就算肯出售,價格也特別高,沒有兩三千萬美元搞不定。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