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7月,港幣兌美元的匯率為5.2:1,隨著中英談判開始,香江社會開始瀰漫著一股恐慌情緒,很多人開始拋售港幣。到了1983年7月,港幣匯率跌到了7.2:1,一年時間貶值18%。
隨著中英第二階段談判開始,香江社會拋售港幣的現象愈演愈烈,到了9月14號港幣兌美元的匯率跌至7.89:1。9月16號港府財政司宣佈,不可能將港幣匯率固定在任何特定的水平,這進一步使人們陷入恐慌中。
9月24號,香江媒體釋出了“中英第四輪談判”的公報。在港英政府主使下,很多香江媒體釋出公報的時候,直接介紹了雙方的會談成果,卻沒有像以往那樣,使用“有益的和有建設性”等詞語。
公報釋出後很多人擔心談判破裂,中國會直接收回香江,於是,整個香江徹底陷入恐慌中。當天幾乎所有的外商都拒絕接收港幣,而媒體和金融機構則都把矛頭對準了港英政府,試圖搞清楚未來香江金融系統是否有足夠的償還能力。投機客們則根本等不及港府的回覆,在市場上瘋狂拋售港股,香江股票交易市場一開盤就暴跌100餘點。
投機客們瘋狂拋售股票,向各路投資者釋放一個強烈的訊號:輿論沒有錯,香江真的未來堪憂。中小投資者頓時被嚇破了膽,開始紛紛跟進,瘋狂拋售手中的股票。到收盤的時候,恒生指數跌至700點。
股市雪崩引發的恐慌情緒很快就從金融市場洩露到了街頭,聽到香江前途未卜的市民們沒有別的保護資產的方法,只能前往銀行兌換美元。不過等他們衝進銀行的時候卻發現,美元兌港元的匯率從1:7.3猛跌至歷史最低的1:9.7,個別銀行甚至叫價1:10。
不過這非但沒有阻止香江市民將手中的港幣兌換成美元,反而加劇了他們恐懼,覺得要是不趕緊把手裡的港幣兌換成美元的話,可能會跌得更多。
香江各個銀行門前排起了長龍,無數香江市民將自己的存款取出,將手裡的港幣換成美金。從滙豐、渣打這樣的大銀行,到各個中小銀行,全都處在瘋狂擠兌的風暴中。
銀行業務主要分成存款與貸款兩部分,而任何一家銀行的現金儲備肯定都遠遠低於存款數,否則是不可能正常運作的。
現在無數香江市民跑進銀行,想要把自己的錢取出來換成美元,而銀行手裡根本沒有那麼多現金,也沒有那麼多美元可以兌換,因此,很多銀行開始對儲戶的取款金額進行限制。
這非但沒有打消香江市民的顧慮,反而進一步加劇了大家的恐慌。越來越多的香江市民開始排隊取款,很多家庭甚至全家出動。
由於取款和兌換美元困難,很多人想出了更狠的辦法,衝進超市搶購各種商品,食品、乾貨,甚至是傢俱……他們都清楚港幣正在瘋狂貶值,港幣貶值後購買商品一定會更貴,而現在超市還沒來得及修改價格,現在搶購是最划算的。
在這些人的帶動下,整個香江社會形成了羊群效應,整個社會徹底陷入看了恐慌中,無數人衝進超市、商場開始搶購各種物品。從柴米油鹽到冰箱彩電,凡是能保值的,人們都搶購,一些人乾脆開著車來採購。
整個香江一片末日景象,後世這一天被香江市民稱之為“黑色星期六”。
晚上回到房間,許望秋開啟電視機後,發現幾乎所有的媒體都在報道這件事。
旺角的一家超市裡,一位五十多歲的中年婦女向記者吐槽:““先是麵包、餅乾沒了,然後是蔬菜沒了,最後連油鹽醬醋都沒有了,現在什麼都沒了。”
在新界一家超市的門口,一位年輕的白領滿臉鬱悶地向記者表示:“我聽到大家都在搶購,我也趕緊往超市跑,結果只搶到幾個蘋果。不知道超市會不會漲價,現在生活本來就艱難,要是漲價的話真的活不下去了。”
在尖沙咀,一位記者站在空蕩蕩的超市裡,用沉重地語氣道:“麵包、餅乾、雞蛋、牛奶早就蕩然無存;瓜果蔬菜所剩無幾;就連衛生紙、消毒液等生活用品也被搶得差不多了。”
許望秋看著電視機,嘴角露出了一絲笑意。在許望秋重生前香江社會亂成一團,很多人都在討論香江為什麼會亂。其中很多講述香江過往歷史的文章,都會提到1983年的“黑色星期六”,提到在香江政府在“黑色星期六”後推出的聯絡聯絡匯率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