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都市言情>電影人傳奇> 第330章 新想法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30章 新想法 (2 / 2)

其實在籌備期,討論怎麼拍的時候,大家討論過用夢境來處理少年鄭毅部分。不過最後許望秋沒有選擇這種處理方式,而是認為用正常拍更好。拍少年鄭毅一家的日常,順帶將六七暴動的背景拍出來,然後拍鄭毅父母被殺,鄭毅重傷。醫院裡,少年鄭毅瑟瑟發抖。護士問他,你怎麼了?鄭毅說,我冷。就在這時,電影的片名“冷”出現。

張一謀在電影上是語不驚人死不休,總希望有創新,方方面面表現出獨特性,如果故事沒有辦法,就強調畫面,畫面沒有辦法,就強調形式,總之,要有點不一樣的東西。他聽完許望秋的想法,一拍大腿,嚷道:“這樣開場好,比我們原來的開場有意思。原來以警察和抗議人群衝突開場,特別寫實,也比較震撼,但並沒有太多的新意。這樣開場的電影很多,今年在西柏林電影節,跟我們並列金熊獎的《1920年的法斯特》就是這樣開場的。我覺得現在這個開場好,有意思!”

嚴皓也覺得許望秋的這個想法很有意思,如果是一般的電影這樣拍會很妙;但《冷》這個故事卻不適合這麼拍:“《冷》是以小見大,講述香江的過去與未來,這樣電影應該是厚重的,應該具有史詩氣質。在鏡頭選取上,應該沉穩大氣。我覺得還是原來的拍法好,以六七暴動的鏡頭作為電影開場。用夢境來處理少年鄭毅部分,會讓敘事角度受到限制,無法全景式展現這段歷史。比如石慧姐他們到總督府抗議,警察毆打抗議群眾,這些就沒法拍,因為鄭毅的父親不可能把他帶到這些地方去。既然鄭毅沒有去,那麼這些就無法向觀眾呈現。這樣一來,整部電影的寫實性就大大降低了。”

許望秋搖頭道:“不是這樣的。如果我們按照原來的方式拍,需要考慮視角的問題,需要考慮鏡頭的邏輯性,但用夢境的方式處理,反而不需要考慮那麼多,因為夢境是沒有邏輯的,在夢境中人是自由的。在夢境中,你可以是你自己,也可以是別人,甚至可以是天上的一隻鳥。在夢境中出現石慧他們在港督府抗議,出現警察毆打抗議群眾的畫面是完全可行的,並不會受影響。”

嚴皓雖然是在倫敦電影學院學的電影,但受法國新浪潮和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影響很深,他的電影向來以寫實著稱,聽到許望秋這麼說,忍不住道:“我知道這是意識流。可這是一部關於香江過去和未來的電影,是現實主義題材,應該追求寫實才對。”

許望秋笑著道:“少年部分透過夢境來呈現,並不影響電影整體的寫實性,就像《一盤沒有下完的棋》,大部分內容都是回憶,但電影依然是寫實的。我認為寫實不是對現實世界的簡單復刻,如果我們能把夢境很好的呈現出來,其實也是一種寫實。”

嚴皓想了想,許望秋的話也有道理,點頭道:“那行吧,就這麼拍吧。”

許望秋轉頭看向夏夢,問道:“夏夢姐,你是什麼看法?”

夏夢笑著擺擺手:“我沒什麼看法。你們都是藝術家,你們按照你們認為最好的方式來拍就行。我是後勤總管,給你們做後期保障的,創作上的事不用問我。”

許望秋起身看了看地上的水坑,又看了看時間,沉吟道:“要拍出我們想要的效果,需要做很多準備,今天肯定是沒法拍了,只能把時間往後推,我們先拍後面的內容。”

……

劇組工作人員都全神貫注,為即將到來的實作準備。

監視器後的許望秋招招手,將劇務叫到身邊,從兜裡摸出一張紙幣,讓他幫自己買幾份報紙。昨天電影正式開機,前來報道的香江媒體不少,他想看看媒體是怎麼報道的,報道的規模如何。

十多分鐘後,劇務將一疊帶著油墨香氣的新報紙放在了許望秋面前,親內地、親臺彎,以及中立報紙都有。

許望秋拿起報紙,慢慢翻看起來。跟預計的一樣,親內地的媒體對《冷》開機是一片讚譽聲,重點提到了許望秋跟特呂弗他們的約定,並認定這部電影會在國際上大放異彩。親臺彎的媒體對《冷》則是冷嘲熱諷,認為許望秋根本不瞭解香江,不可能拍好香江故事,《冷》註定會是一部失敗的作品。讓許望秋意外的是,《明報》原本屬於比較中立的媒體,但這次竟然情緒激烈的寫了一篇文章批《冷》。寫文章批《冷》的不是別人,竟然是金庸本人。

金庸以《為暴徒洗白,大導演意欲何為》為題,對許望秋和《冷》進行了猛烈的抨擊。金庸在文中寫道:“今天內地導演許望秋的電影《冷》正式開機。在拍攝現場,群眾演員手裡舉著‘抗議港英***暴行’的標語,舉著太祖頭像,嘴裡喊著抗議港英政府的口號。這熟悉場景彷彿時光倒流,讓人回到了黑暗的1967年。六七暴動是香江社會的一塊疤,造成了51人死亡,802人受傷。現在這位來自內地的許導演竟然想為暴徒翻案,將他們塑造成英雄……”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