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都市言情>電影人傳奇> 第297章 發表宣言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97章 發表宣言 (2 / 2)

許望秋看了看雙眼唰唰放光的記者們,拿起稿紙,朗聲念道:“在1983年的春天,在西柏林電影節,我們思考中國電影存在的問題,發現現在最大的問題是精英主義通知了電影圈;我們還發現不只是中國如此,很多國家都是如此。我們認為精英主義主導電影圈對電影產業來說是有害的,會將電影產業推向非常危險的境地……”

記者們靜靜傾聽著許望秋他們的宣言,發現許望秋他們的宣言跟《奧勃豪森宣言》是完全相反的。發表《奧勃豪森宣言》的26位青年電影人的代表亞歷山大克魯格是法蘭克福大學畢業的,是“法蘭克福學派”代表人物阿多諾的學生,所以,《奧勃豪森宣言》具有明顯的精英主義傾向。他們在《奧勃豪森宣言》中宣稱:“我們必須打破常規,克服電影的商業性。我們要違背一些觀眾的愛好,創造一種以形式到思想上都是新的電影。”

《奧勃豪森宣言》受法蘭克福學派影響很深,是反商業的,是精英主義的;而許望秋他們的理念則主要自來《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以及伯明翰學派,他們反對精英主義,主張藝術應該為人民服務,電影屬於人民。

在場記者很多都是精英主義者,看不起商業電影,認為商業電影跟藝術無關。他們不認同許望秋他們的觀點和理念,但他們依然被眼前許望秋他們身上噴湧而出的激情深深打動。在這些年輕人身上,他們看到希望和夢想,看到了不畏強權的抗爭精神。

從50年代後期,從法國掀起電影新浪潮以來,精英主義便統治了電影界。在歐洲電影界,你如果敢否定作者電影,敢說商業電影有藝術性,往往會被認為沒有品位,缺乏藝術修養。許望秋他們竟然敢跳出來,將矛頭指向新浪潮和精英主義,無疑是在向歐洲電影的主流思想宣戰。不管最終結果如何,這份勇氣都是值得尊敬的。

電影從誕生到現在不到一百年,而在這一百年裡,發生過無數次電影運動,出現過無數像許望秋他們這樣的年輕人,向傳統宣戰,向主流宣戰。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法國新浪潮、德國新電影,都是如如此。

正是這一次次的電影運動,正是這一次次抗爭和改變,電影才成為今天的電影。

很多記者都在想一個問題,《奧勃豪森宣言》宣告了一場電影革新運動從此在西德誕生,也成為西德電影的轉折點,讓低谷中的西德電影重振旗鼓,逐漸恢復榮光。那許望秋他們呢?他們是否真的能掀起一場革命,讓中國電影從此走上國際舞臺呢?

記者們心中的答案是肯定的,能。他們並不是盲目相信許望秋他們,而宣言給了他們信心。許望秋他們的宣言跟《奧勃豪森宣言》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奧勃豪森宣言》非常短,是概念性的,他們只是提出了原則,但具體該怎麼做,路該怎麼走,並沒有說。而許望秋他們有明確的操作理念,明確指出了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

也就是說,許望秋他們不但有明確的理念,而且想清楚了要怎麼做,從這一點來說,他們比發表《奧勃豪森宣言》的亞歷山大克魯格等人要強。而且許望秋已經展現了他驚人的才華,並得到了特呂弗等大師的認可。不出意外,他們將改變中國,帶著中國電影走向世界。

許望秋他們的宣言很長,中文有幾千字,翻譯成英文就更長。記者們平常很討厭長篇大論,但此次此刻,現場記者都非常安靜,都認認真真的傾聽著。他們知道自己正在見證一段歷史,而作為這段歷史的見證者,他們感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光榮。

時間像一匹馬,滴滴答答地向前奔跑著。二十多分鐘後,宣言終於走向了尾聲。

許望秋拿著稿子,不急不徐地念道:“除了上述電影理念,我們在此表達我們的決心。我們相信藝術不是少數人的玩物,我們相信電影屬於人民;為了實現我們的理想,我們在此簽下我們的名字,不僅在這個宣言上和其他有相同理念的人站在一起,也將在未來繼續拍攝“人民電影”。我們在1983年的春天,在西柏林電影節,在新舊電影的轉折點上,發表這份宣言,我們也希望跟我們有相同理念的朋友一起奮鬥。”

許望秋頓了頓,開始念署名者的名字:“署名人:許望秋、張一謀、吳知柳、劉林、趙禁、夏鋼、顧常衛、謝小晶、張華勳、劉衡、馮曉寧、張建亞。”

對在場記者來說,這些名字除了許望秋外,其他基本上都是陌生的,但許望秋每念一個名字,他們就在心裡默默唸一遍這個名字,以此來表達他們對這些年輕電影人的勇氣和抗爭精神的支援。

記者們相信這些名字將如同奧伯豪森電影節上年輕的德國電影人一樣,會因為這份宣言被世界電影史所銘記,會在世界舞臺上綻放出光芒。

唸完署名者的名字,許望秋向現場記者鞠了一躬:“生命不止,電影不死。今天的釋出會到此結束,感謝各位朋友捧場。”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