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都市言情>電影人傳奇> 第四十八章 東瀛電影周(感謝瀟湘夜雨聲煩)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四十八章 東瀛電影周(感謝瀟湘夜雨聲煩) (2 / 2)

拿秀影廠92年的電影《***》來說,票房高達1.3億,重新整理了中國電影的票房記錄;但秀影廠卻只分到了500多萬,去掉成本最終賺了400萬。

一部成本130萬的電影,票房1.3億,但製片方只賺了400萬,這是何等的不公平,然而這就是現實。假設《***》成本是600萬,那麼秀影廠不但賺不到,還會虧幾十萬。一部電影票房1億多,成本600萬就會虧損,這就是中國電影的現實。

正因為分賬方式極度不合理,再加上電影成本逐年上升,導致電影回本越來越困難,到了80年代後期國內幾家電影廠都陷入了困境。拿1990年來說,中國電影觀影人次162億,票房22.2億元,如果按照正常的方式分賬,電影廠日子會過得很舒服,但由於分賬方式極度不合理,電影廠全部虧損,北影廠甚至連供暖費都交不上。

很多人提到國企總說國企是垃圾,國企只會吸血,許望秋不知道其他國企的情況,對此不好評價,但電影廠肯定不是,電影廠是被吸血的物件。

許望秋想拍戰爭片,想拍大片,但這些電影成本高,回本非常困難,電影廠不敢投,也不可能投。在這種情況下,許望秋的唯一出路是搞合拍片,打通海外環節,把電影賣到海外,從而確保電影回本。

在許望秋看來,德間康快無疑是很好的合作者。德間康快是日共成員,是東瀛大阪《讀賣新聞》社記者。戰後因為“清共運動”,被報社開除。1954年德間康快創辦德間書店,在他的努力經營下,德間書店發展迅速,很快成為東瀛最大的出版社之一。

新中國成立後,德間康快積極奔走於中日之間,受到總/理親切接見,為兩國邦交正常化做出不懈努力。他跟中國電影人關係良好,是80年代將中國電影推向國際的三位國際友人之一,還投資拍攝過《一盤沒有下完的棋》,《敦煌》,以及《菊豆》等著名影片。

和德間康快合作還有個好處,作為對華友好人士,德間康快和中央領導關係很好;他投資的電影國家比較重視,跟他合作的話,範劍一家想找許望秋電影的麻煩也會有所顧忌,至少不敢明目張膽的找麻煩。

許望秋記得德間康快與中國合作的第一部電影是《一盤沒有下完的棋》,也是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第一部合拍片。這部電影是由德間與北影廠聯合拍攝,發行於1982年。該片以圍棋為紐帶,講述了兩個圍棋世家三十年的滄桑變故,是一部反東瀛****題材的影片。

許望秋記得《一盤沒有下完的棋》是79年年中的時候發表在《電影文學》上,年底趙單訪日的時候將劇本帶到東瀛,並倡議由雙方合拍,得到東瀛同行的積極響應。經過中日雙方多位編劇修改,又經過夏演潤筆,最終在1982年年初開機。

許望秋本來就打算邀請趙單演《鋤奸》,那麼在拍攝間隙,把《一盤沒有下完的棋》劇本交給趙單,等到趙單去東瀛訪問,就可以順利搭上德間康快這條線了。

其實許望秋自己寫劇本也不是不可以,但他為了保險起見,還是決定用《一盤沒有下完的棋》。他用三天的時間將《一盤沒有下完的棋》劇本寫好,寄給了人民文學雜誌社。

時間很快進入11月,《電影藝術》編輯部座談會的日子到來。

在這個時代,開座談會是特別普遍的現象。不管是小說、戲劇,還是電影,又或者其他的,只要有爭議,那麼就會有人邀請雙方,讓大家坐下談一談,相互進行溝通。

現在中國電影圈劃分為特別明顯的兩個陣營,一派支援蒙太奇,一派支援長鏡頭;一派堅決反對戲劇化;而一派認為電影和戲劇不應該分家;一派認為電影應該滿足觀眾的需求;一派認為電影應該追求作者性;雙方為此爭得不可開交,誰也無法說服對方。

北電的座談會在這種氛圍下應運而生的,目的就是讓雙方有效溝通,為中國電影的發展指明方向,為中國電影找到出路。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