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都市言情>電影人傳奇> 第九章 果然了得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九章 果然了得 (1 / 2)

振興巷在繁華的北平鬧市區,但這個巷子非常狹窄,三人並肩就無法透過。鍾惦非一家就擠住在這裡的狹小平房中。鍾惦非是著名電影評論家,被譽為中國電影美學的奠基人,也是小說家阿城的父親。

鍾惦非在1957年被打成右/派,今年年初才平反,回到北平。鍾惦非被打為右/派,說來有點好笑,鍾惦非在50年代寫了本電影評論《電影的鑼鼓》。1957年1月15日,《香江時報》轉載了臺彎大道通訊社所發的一篇名為《重重壓迫束縛下,大陸電影事業慘不堪言》的通訊。這篇通訊裡大量引用了《電影的鑼鼓》中的材料。還在結尾處寫道:“身陷大陸的全體電影工作者,被迫害壓抑得太久了,現在居然敲起了反暴的鑼鼓。”《電影的鑼鼓》成了“反暴的鑼鼓”,而且臺彎還支援,這還了得,於是,鍾惦非迅速被打成右/派。

張克走進院子,大聲嚷嚷:“老鍾!老鍾!”

鍾惦非看到張克笑著迎了上來:“張克,什麼風把你給吹來了?”

張克呵呵笑道:“來看看你,怎麼,不歡迎啊?”

鍾惦非哈哈笑道:“你上門我能不歡迎嘛。來趕緊屋裡坐!”

落座後張克開啟包,取出一份稿子遞給鍾惦非:“老鍾,這裡有篇文章,你看看。”

鍾惦非微微一怔,張克專程上門讓自己看這篇文章,恐怕這篇文章很不一般,當即接過文章。文章是用北電的稿籤紙寫的,題目叫“談《英雄兒女》的視聽語言”。

“《英雄兒女》是多少年前的片子了,視聽語言也沒有特別突出的地方,有什麼好談的。”鍾惦非搖了搖頭,不過他相信張克把文章給自己看,這篇文章肯定有不一般的地方,便順著標題往下看。

“《英雄兒女》是1964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製作並出品的一部戰爭片。由武兆堤執導,劉世龍、劉尚嫻、田方等主演。該影片改編自巴金小說《團圓》。影片講述抗美援朝時期,志願軍戰士王成陣亡後,他的妹妹王芳在政委王文清的幫助下堅持戰鬥,最終和養父王復標,親生父親王文清在朝鮮戰場上團圓的故事……”

在對電影的主題簡單陳述後,文章開始分析電影的視聽語言。文章指出《英雄兒女》的一個特點是大量的仰拍鏡頭與俯拍鏡頭結合使用,對比非常鮮明。比如王成臨危不懼,壯烈犧牲的一場戲,用了很多仰拍角度;而驚慌失措,渺小猥瑣的敵人則多用俯拍角度。文章指出,不光《英雄兒女》如此,國產電影大多有這個特點。

文章以此為據,指出中國電影的視聽語言主要受蘇聯電影和好萊塢經典敘事手法的影響,模式化非常嚴重:全景交代環境,特寫交代人物,空鏡頭表示人物的心理,畫面的分割遵循黃金法則,體現一種平衡、對稱、和諧的美感。各種象徵的運用也都規規矩矩,如日出代表希望、前途光明;陰霾、雷電代表困境、痛苦等……

不光普通導演如此,甚至連謝晉、謝鐵驪等大導演也是如此,他們的電影在內容上不同,但在電影語言上並沒有根本性的區別,沒有個人風格,缺乏創造性。

鍾惦非被文章的觀點驚到了,在中國電影界素有“南謝北謝”的說法,說的是魔影廠的謝晉和北影廠的謝鐵驪,他們是這個時代中國電影的代表性人物,而這篇文章竟然說謝晉、謝鐵驪他們的作品跟其他導演只是內容不同,在電影語言上沒有太大區別,沒有個人風格,缺乏創造性,這也太敢說了!

不過這篇文章不像其他的電影評論那樣,只是指出電影的不足,發一通議論;文章以王成犧牲一場戲為例,詳細闡述了文章作者的構思,如果是他來拍這場戲,會怎麼拍。

在電影中王成犧牲前高喊“為了勝利向我開炮,為了勝利向我開炮”給的是特寫,一個鏡頭完成。文章作者認為這樣拍太平淡,沒能很好的調動觀眾的情緒。如果讓他來拍,在王成喊出“為了勝利”四個字後,會立刻切鏡頭,給反應鏡頭。先是切王芳的鏡頭,王芳好像聽到哥哥在喊口號;然後切王文清的鏡頭,王文清似乎聽到了兒子王成的喊聲;再切志願軍指揮部聽到王成喊口號時的反應;最後切回到陣地,拍王成犧牲。這樣一來,觀眾的代入感會更強,整個情節會更動人。

鍾惦非默默地想了想,發現這場戲按照作者的方式處理確實更加震撼,也更加動人。在王成喊出“為了勝利向我開炮”的同時,切王芳、王文清和指揮部的鏡頭,打破了時空界限,給人一種王成的口號傳遍了大江南北的感覺。同時,在王成喊出這句話的時候,大家都知道王成要犧牲了,這時候切妹妹王芳、父親王文清和志願軍指揮部的鏡頭,會讓大家感同身受。採用這種拍法後,帶來的情感衝擊確實比原版《英雄兒女》要強烈得多。

寫這篇文章的人水平極高,對鏡頭、對電影語言有極深的研究,難怪他敢說謝晉他們在視聽語言上缺乏創造性,這個人的水平果然了得!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