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都市言情>電影人傳奇> 第六章 奮筆疾書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六章 奮筆疾書 (2 / 2)

這次討論奠定了第四代導演的美學基礎,催生了第五代導演,讓中國電影的視聽語言走出古典時期,進入了現代階段。但同時,也帶來極為嚴重的後果,由於理論界極端反戲劇化、反戲劇衝突,拋棄了中國電影講故事的傳統,導致第五代、第六代導演都不太會講故事。

這種淡化敘事和反戲劇的影片贏得了精英的青睞,一個個拍手叫好,高呼這就是藝術;但普通觀眾卻難以接受,老子就想好好看個精彩的故事,這都拍的是什麼玩意兒,於是,觀眾紛紛遠離這些自以為是的藝術家。比如田壯壯的《獵場札撒》就創作了零複製的記錄。

這也是進入90年代後,中國電影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

許望秋對這股淡化敘事和反戲劇的潮流深惡痛絕,因為這股思潮把電影廠坑慘了,也把中國電影害慘了。作為電影廠子弟,電影系統在90年代的慘狀至今歷歷在目。

許望秋記得關於電影語言的討論是從北電開始的,1979年初《電影藝術參考資料》第一期發表了北電白景晟老師的文章《丟掉戲劇的柺杖》,引起文藝界的關注;緊張著北電的張暖忻和丈夫李陀,以及其他人紛紛發表文章響應。一場關於電影,關於電影視聽語言發展的討論就此轟轟烈烈的展開。

中國電影的視聽語言陳舊,還停留在古典時期,進行革新是必須的;但視聽語言革新就必須淡化敘事和反戲劇嗎?顯然不是,好萊塢在6,70年代的時候也遇到了革新問題。以科波拉為首的電影小子們革掉了舊好萊塢的命,開創了新好萊塢,但他們沒有丟掉好萊塢講故事的傳統。正因為如此,好萊塢才能成長為龐然巨物,橫掃全世界。

要不要把自己的觀點丟擲來?中國電影應該向好萊塢學習,在保留講故事的基礎之上,對視聽語言進行革新。現在關於中國電影革新的討論還沒有開始,大家都比較迷茫。自己的文章寫出來,說不定能夠起引領作用,讓北電老師開始關注新好萊塢運動。

反覆權衡後,許望秋決心不按標準的影片分析格式來寫,而是以《英雄兒女》為引,寫一篇批判陳舊電影語言的文章,並丟擲自己的觀點,應該向新好萊塢學習。

除了許望秋外,其他考生都沒有系統的學過電影,能按標準的影片分析格式寫文章的也幾乎沒有。只要自己的文章寫得好,寫得有道理,不怕老師不給高分。

影片放映結束後,包括許望秋在內的一百多個考生被分別帶入幾間教室裡,寫影片分析。

稿紙發下來後,監考老師提了提眼鏡,鏡面寒光掃向全場:“可以答卷了!”

老師的話音剛落,考生們便奮筆疾書。考場中頓時響起筆尖在稿子上劃出的沙沙聲,考生們都全神貫注地進行書寫。

許望秋寫上文章的名字——談《英雄兒女》的視聽語言;緊接著,在試卷上飛快地寫著:“《英雄兒女》是1964年由東北電影製片廠製作並出品的戰爭片。由武兆堤執導,劉世龍、劉尚嫻、田方等主演。電影改編自巴金小說《團圓》……”

劉林在看電影的時候就已經構思好文章,正式答卷後下筆如有神,寫得飛快,不到一個半小時就將文章寫完。他通讀一遍後,覺得非常滿意,便起身交卷。在劉林交卷後不久,顧常衛也起身交卷,滿臉輕鬆的走出了教室;很快吳知柳也走出教室,跟劉林他們匯合。

三個人蹲在樹蔭下,抽著劣質煙,訴說著內心的喜悅。他們都覺得複試應該過了,許望秋給他們分析過《英雄兒女》,要是這都寫不好,那真的該找塊豆腐撞死。他們覺得許望秋簡直是福星降世,打算文化課考試的時候讓許望秋押題。

許望秋對中國電影的現狀很不滿意,有太多的話想要說,已經壓著寫了,等到他的文章寫完也已經一小時五十分了。許望秋將文章通讀一遍,邏輯清楚,論據清晰,直指中國電影現階段的癥結所在,是一篇觀點犀利的好文章。這篇文章就算不給滿分,九十五分應該是有的。他拿起試卷,走上講臺,交卷了。

看到許望秋從教室出來,劉林他們起身迎了上去。劉林摟著許望秋的肩膀,神秘兮兮地道:“望秋,我們一會兒去東大街。老顧這個摳門的傢伙說了,今天要請我們下館子。”

吳知柳笑著補充道:“剛才我和劉林正商量怎麼宰老顧呢!”

許望秋哈哈大笑:“你們也太狠了,就老顧這身材,宰了也沒什麼肉,只能做成烤排骨。”

顧常衛心情大好,對眾人的調侃毫不在意,笑著道:“你們再說,這客我就不請了啊!”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