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日異象至今仍在我腦中盤旋,能作為本次鄉試考官,實在是幸甚。”
“是啊,雙聖共閱,英靈復甦,單此一樁,足以使我大慶文風三百載不衰!”
“下官已經迫不及待想要拆開此卷彌封了,哈哈。”
“……”
接下來是經義題的魁卷。
“不錯,老成持重,有上古之風。”
“文筆簡練,用詞嚴謹,閱之如出大儒之筆。”
“……”
再然後,就是策論題的魁捲了。
孫伯亨不動聲色,待卷子傳至手中一觀,頓時心道果然。
不能說這卷子答的不好。
若是圍繞‘何以壯民生’這個題目來講,這份卷子寫的十分出彩。
比如鼓勵農戶開墾荒田,對災荒地區減免賦稅,開通運河以便南北交通等等。
總而言之,在鄉試之中,能有這種眼界已經難能可貴,被點甲上並不過分。
孫伯亨將卷子傳下去,並沒有急著發難。
現在只知道《教戰守策》沒有被祝天祿相中,但並不意味著徹底黜落了。
還是等拆封錄名之時再看。
若那位考生其餘兩科成績太差那就罷了,否則……
很快,提神環節結束,一番吹捧之後,眾人緊鑼密鼓的展開拆封、錄名、記分的工作。
有單獨的計票官將不斷匯總過來的考生成績於同一張紙上謄錄,而後按照票數總和依次排序,再次謄錄一遍,以便眾位主副考官查閱。
只等眾人核對無異議後,前一百位便是此次鄉試的中舉之人了。
次日凌晨,終於輪到了孫伯亨來核對名次。
別的他也不看,看了估計跟別人也不會有太大的不同意見,他只看策論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