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的科舉由來已久,經過歷代朝廷的不斷完善,儘量做到了公平、公正。
受卷官負責收受考生答卷,送往彌封所。
經過彌封所糊名處理後,又有謄錄所進行謄寫,這個過程叫做糊名易書,負責的官員從地方臨時抽調,最大程度的限制了字跡、記號的舞弊可能。
而且每個過程都有人從旁監督,完成對應職責後,受卷官、謄錄手、對讀官等人的姓名、籍貫都要留下來,標註在卷尾,每份答卷上至少要湊齊六個環節的簽印,才算走完流程。
而之後,這些答卷會經由簾門處接洽的公事之手,將不同的考題分揀完成,送往內簾閱卷。
至於答卷的分派,則要在主考官、同考官的監督之下抽籤決定,以此來保證閱卷人員批閱試卷的隨機性。
接下來,就是一層一層的閱卷了。
由閱卷人員進行第一道批閱。
從這裡開始。
無論是經義、策論,還是新增設的詩賦題,都會被批閱人員批上‘甲’、‘乙’、‘丙’、‘丁’等字樣,來代表卷子在他們心中的水準。
其中各等級又分‘上’、‘中’、‘末’三品。
閱卷官用丹砂,同考官用銀粉,主考官用金墨。
毫無疑問,蘇平的經義和詩賦經由不同人之手,紛紛獲得了‘甲上’。
而且是初閱、同考、主考三關一共六個甲上,兩朱,兩銀,兩金。
至於策論一題,在蘇平預想中,肯定第一輪PK都過不了,鐵定是被‘黜落’的份兒。
沒辦法,誰讓這答卷跟主考官相沖呢?
傻子才會冒著得罪主考官的風險,將這份卷子取中。
然而……
有時候事情就是這麼巧。
此次平天府鄉試的同考官之中,就有那麼一個既是主戰派,又背景深厚不怕得罪祝天祿的人。
好巧不巧的,蘇平的策論卷先是稀裡糊塗的透過了初閱,接著又被送到了這位叫孫伯亨的同考官手中。
孫伯亨剛過而立之年,系榮陽侯甥男,永泰三年進士出身,年紀輕輕便已官至一府府君。
受榮陽侯影響,孫伯亨是徹頭徹尾的主戰派,曾說過‘若對南州用兵,某定往之,卒亦何如’這種話。
敢當眾宣稱便是當個小卒子也願意去與南州作戰,軍事才能先不提,滿滿的一腔熱血是有的。
《教戰守策》,孫伯亨是抱在手上,站著看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