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政所說的麻煩就是給楊明找更多的麻煩事,以此讓楊明忙碌起來,也讓楊明體驗體驗自己經歷的事情,對於楊明在護軍都尉府偷懶的行為,秦王政可謂是早就深惡痛絕了。
但是在政務與軍事方面,楊明的效率實在太高,如果僅僅只是用這兩件事情去麻煩楊明的話,效果可能不會太好,所以趁著炎炎夏日之下,出兵攻打燕國之事還暫時不能付之行動的情況下,秦王政將兩件龐大的工程,馳道個趙地境內水利系統的測繪事務交給了楊明。
作為統軍之人,看圖測繪本就是必備的技能之一,對於將這兩件事情交給楊明,秦王政還是滿心的,他相信楊明會交給自己一個滿意的答案的。
這是秦王政的計劃,只等著楊明從降兵之中挑選精銳組建新軍的事情完成,就會給楊明一個大大的驚喜。
已經趕往東桓的降兵大營的楊明並不知道秦王政已經在考慮著如何算計自己了,此時的他正在與李牧敘舊,順便挑選精銳。
“今年的大災,秦國準備怎麼應對?”作為大將軍,李牧已經投降了,在軍事上自然沒有過多的發言權,但作為趙人,在已經席捲趙國全境的旱災之中,李牧卻必須做些什麼。
“這場旱災之下,糧食不是減產就是絕收,但短時間內還不會出現糧荒,真正會出現糧荒的時節是在冬季以及明年的夏收之前。”與李牧、司馬尚兩人站在一座望樓之上眺望著沉默而壓抑的軍營的楊明說道。
發生在秦王政十六年的這場旱災並不會直接爆發出糧荒來,畢竟,在各家各戶,在趙地,多少還有著儲備,但以曾經趙國的國力而言,這點儲備必然是有限的,以楊明的估計,哪怕是趙人省吃儉用,在進入秋季後就會開始小規模的出現糧荒,家底不厚的尋常人家將會斷糧,在進入冬季後,大規模的糧荒將會徹底爆發開來,直到來到春季達到真正的巔峰。
所以這個夏季對於秦國來說就是一個可以積極備荒的時間,在秋季推行以工代賑,讓趙地之人可以賺取滿足基本過冬需求的糧食,然後春季開工,以應夏時之需。
楊明長話短說的將以工代賑以及水利和馳道之事向李牧與司馬尚兩人介紹了一遍,讓兩人一時間陷入了沉思之中。
以李牧和司馬尚兩人的經驗看,方法是可行的,最起碼在楊明所說的計劃方面而言並無紕漏,但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能夠達到怎樣的效果,卻還需驗證。
而且,以工代賑說起來簡單,但操作起來卻極為麻煩,別的不說,只是其背後所要消耗的資源就是一個龐大的數字,僅僅只是這一條就很難實現,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道理,用在家事上有著這樣的道理,在國事上同樣也是如此。
所以在經過楊明的一番陳述之後,李牧在經過短暫的思考後問道:“秦國能夠為此拿出拿出糧食來?”
“趙地戶口差不多差不多有八十萬戶,人口在四百萬到五百萬之間,想要維持這麼多人一個秋季的消耗大致需要七百五十萬石,不過考慮到秋季之時,家境殷實之人應該還不至於遭遇糧荒的情況,七百五十萬的數字的還要打個對摺,以秦國的府庫儲存和趙國府庫中現況而言,還是能夠支撐起這個數字的。”楊明道。
“這只是秋季,那冬季呢?還有來年呢?”李牧追問道,僅僅只是一個秋季可算不得賑災,甚至在秋季的時候還不是災情最嚴重的時候。
“冬季之糧,秦國可以出一半,然後趙地的大族出一半,至於來年春季之糧,當有燕國之糧補充,夏收之前的糧食嗎,那就以燕國的財物向齊國購買而得。”楊明有條不紊得說道,似乎已經將一切都給安排的明明白白了。
只是這樣的安排看起來合情合理,但在其背後,是不是要素過多了一點?又是燕國又是齊國的。
難不成秦國想要趁機攻滅燕國不成?對於這樣的可能性,李牧與司馬尚卻是下意識地看向了楊明,似乎也不是不可能。
秋季發兵,在深冬來臨之前徹底拿下燕國,這樣的事情別人必然是做不到的,但以楊明和麾下秦軍的實力似乎並非是不可能的事情。
至於齊國的糧食,李牧與司馬尚相信,以燕國的財物去購買齊國的糧食的話,齊國肯定會答應,因為現在燕國上下的珍藏之中,佔據很大一部分的都是來自齊國,當年五國伐齊之時,燕國連佔齊國七十城,幾乎將齊國上下搜刮一空,收回祖產,齊國會很有興趣。
“還請兩位保密,攻打燕國之事可不能洩露出去,若是讓燕國有了準備,麻煩就大了。”楊明看著兩個沉吟不語的‘老傢伙’,開口提醒道。
“燕國若有了準備會有怎樣的麻煩?燕軍的戰力實在是不堪一擊。”司馬尚下意識地說道,趙軍與燕軍多有交鋒,燕軍是怎樣的戰力,他能不知道嗎?
燕軍連給趙軍帶來麻煩的能力都缺,更何況是比趙軍更強的秦軍呢?
“因為燕國會逃,若是訊息洩露,讓燕國上下將國內的大部分資源轉移到了遼東之地,短時間內,我可沒有興趣翻越燕山,跨越千里之地去攻取遼東。”楊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