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合璧】:各國史書皆有此類記載。一般都是欽天監奏稱,皇帝下令御用畫師,繪圖進呈御覽,最後宣付史館。“我朝長壽無疆之祥瑞”。
【彩雲白龍】:根據《張守陽傳》記載,誕生之前,東月將升,忽見西南方彩雲滿天,綿亙西北,五色陸離,不可名狀。暮色中有一縷粗如山峰的如龍白雲,從天河而下,若煙如霧,凌空夭矯,五色氤氳,日出始散,此時被神木王朝元武帝敕封為“洞玄真君”的張守陽,剛好出生。
【角鬥】根據《拂雪錄》記載,北晉時期,有人畜養水牛千頭,入水一頭,牧童苦尋不得,被主人鞭撻,夜間牧童夢見水牛開口說話:“我已成龍,與河龍鬥,不勝。
你若是在我雙角上綁縛尖刀,必有報答”,第二天牧童就重新看到那頭水牛,體型最大,腹下起鱗,如龍。第三天,河上突然風雨大振,河龍瞎一目遁走,夜間水牛入牧童夢中,說它即將成龍,將河龍藏在水底的寶藏撈出,就放在牧童床底。最後它步入大河,化龍而去。那名牧童也因禍得福,日後成為一位享譽朝野的陸地神仙,而且以法器眾多著稱於世。牧童的家鄉,在北晉一帶,就有了“過大河諱‘牛’字,過大山諱‘瞎’字”的習俗,否則就會風濤立至。
此牧童後為陸地神仙之一。
【聚寶珠】:碩大的珠子,會自行滾走,曾經有人夜間以紗帽將其罩住,送給妻子後,她將其藏在妝匣中,當時匣內只有一枚簪子,結果第二天一看,簪子裝滿了匣子。珠在其底,方才知道是一顆聚寶珠。用金銀試驗,無不應驗。女子便經常佩戴在身。最後陪葬墓中,然後有無眼白蛇一條,見風化雨。那對夫妻的後世子孫,曾有人取出珠子,發現黯淡無光,再也無法聚寶。
【道士鵝】:被白羽福地的紫虛觀道士精心飼養,天生擅長捕捉山野間、許多修士難以尋覓的稀有精靈。
【魚鷹】:被泥丸島的修士幫派飼養,專門用來捕捉【經文魚】。
【玉樹】每十年成熟結果,結出果實的果核為黃凍玉,棋子大小。是十種特殊仙家玉石之一,極其珍貴。
【福祿洞】:極其幽深,曾經聚集有海量數目的鹿頭蝠,經過數千年的大肆捕捉後,已經幾近滅絕,如今被幾家超一流宗門佔據,瓜分份額,每年都會有“分紅”,各自派遣精銳弟子入洞歷練。
【金線山】:山脈巨大,有著數以億計的異種蛤蟆,背脊上有一條金線,腹部金黃的蛤蟆已是萬中無一,而通體金黃的金蟾,更是金腹蛤蟆的萬中無一,每隔幾年都能夠吐出寶物,可若是被人破腹尋找,則必然一無所獲,十分古怪。每年都會有人來到金線山,希冀著找到一隻金腹蛤蟆甚至是吐寶金蟾。
【金鴉城】:嘉祥郡有金色烏鴉數萬只,營造出巨大巢穴,儼如城堞,當地人曾用三千多擔柴禾才燒燬大半。結果第二天又恢復原樣,後來才知道金鴉巢穴藏有一大堆品第高低不同的法寶重器,原來金鴉喜好蒐集遺落在山野何澤的無主法器。嘉祥郡的一個最末流的修士幫派,因此暴富,一舉躍升為當世二流幫派。
【蟲銀】:不知如何誕生的精怪,銀錠模樣,蠕蠕而動,一旦被人察覺到異樣,就會化作螞蚱躍入草叢、或是蜻蜓飛走。曾有人僥倖尋覓取回一顆蟲銀,供奉起來,不過三世積累,就已經富甲一方。
【龍子】:誕生之前,孕婦腹部往往能夠微見鱗甲。天生膂力驚人,擁有沙場萬人敵的潛質。往往被兵家宗師第一時間吸納,作為嫡系子弟精心培養。
【慄花雞】:曾有人所種一束慄花,莫名其妙結出一壺狀花苞,其大如拳,老而採之,中有三卵,若鴿子蛋。最後生出三雛。每月產蛋百,碩如鵝卵。蛋黃、蛋殼都是極好的天生靈藥。如今連花和雞都被珍藏於浮黎山。
【梁中血,匾上霜】有一戶人家,梁中滲血,但是屋脊拆開,並無他異。尚未入秋,匾額上就有一層白霜。原來是災厄將至,香火小人和匾額精靈,不惜自殘精魂來示警。
【鎖龍蚌】東海長生福地附近,有一隻大如小山的珠蚌,長達數十丈,中銜一顆珠子,奇大無比,它經常吐納日月精華,來浸潤珠子,珠光照耀如雪。在數百年前有一條剛剛走江入海的小黑龍,試圖攫取寶珠,結果竟然被珠蚌銜咬,最後竟然拖拽其中。如今珠蚌依舊在東海遊曳,只要見到珠光,數日之內必有風雨。其光紫赤,上燭霄漢,忽開忽闔,難以言狀,依稀可見一條黑龍盤曲其中。
【廟蛇】:武帝廟有廟祝老僧,燒香的時候,偶然見到一條尺餘長的小蛇,蟠伏在神座前,驅趕不走。仔細一看,發現“首有二角”,老僧知其神異,以果餅飼養,就吃,葷腥的食物就不吃。數年之後,老僧被一夥流竄犯案的流寇殺死,外出覓食歸來的尺餘小蛇,驀然膨脹為三四丈長,虐殺流寇之後,小蛇圍繞老僧屍體,始終盤桓不去。
【天然大士像】:大梁王朝琵琶郡,陵墓有柏樹被暴風雨摧折,砍掉後發現中空,脂膏凝結成普門大士像,長五寸。妙相莊嚴,纖毫畢現。被當地僧人虔誠迎回宗門,成為鎮山之寶。
【眉心人】:喜歡在人睡眠時溜出去嬉戲,在地上疾走如飛,一旦主人清醒,立即回到眉心竅穴寤寐。
【吃橘懷蛇】:大魏王朝陽河府有一棵橘樹,樹冠茂盛,廣蔭數畝,有人宦遊此地,特地讓僕人採摘數枚最大的橘子,分發眾人,因為寵溺獨女,最巨者給了她,她吃下後沒幾天就雙目赤紅,腹部腫痛,最後誕下一條赤蛇,逃入橘林。
【石蓮臺、小蓮花人兒】北晉國“如去寺”有一塊大石,相傳為文殊菩薩的悟道地址之一。巨石方廣五丈,可以容數百人。而一人就能讓其晃動,沒人能夠解釋原理。
北晉皇帝西巡,親自試了後,龍顏大悅。其實真相是石頭裡住著一位土石精魅的“小蓮花人兒”,喜歡躲起來咯咯偷笑,每次有人嘗試搖晃巨石,它就立即興致勃勃,左搖右擺,巨石便隨它晃動,於是讓人誤解。最後有一天,它覺得有些無趣了,石蓮臺的搖晃就開始“時靈時不靈”了,最後徹底“不動如山”,原來是它離開了石蓮臺,想要去遠方找尋同伴。最後它接連找到了兩個夥伴,一條蛇精,一頭獐子精,赤子之心的小蓮花人兒,被它們分別騙去了一條“雲根、土精兩者凝聚”的小胳膊、一瓣乘黃蓮葉。但是它始終堅持尋找夥伴。最後它終於找到了一位不跟它索要任何東西的花精,它帶著她回到石蓮臺,一起玩耍,一起戲弄那些遊客,但是最後等到它某天睡覺醒來,發現石蓮臺的靈氣都沒有了,一點都沒有剩下,花精也不見了。失去靈性的石蓮臺再度無人問津,最後徹底被遺忘,只剩下一個獨臂的小精魄經常坐在石臺邊緣,哼唱著鄉謠,輕輕搖晃腳丫。
【魚龍鬥】:東南沿海,有巨魚和蛟龍爭鬥於海上,掀起腥風血雨,其聲如雷,後魚敗亡,隨著海水流入安鄉郡的小瞎子巷,老百姓發現這條魚長達十數丈,鱗甲大如磨盤,腥臭十里。後來這條魚被修士宗門聞訊趕至,跟當地官府以重金買走。後來傳出小道訊息,巨魚腹中當時吞下了海上爭鬥那條母蛟的年幼小蛟,所以這才會有那場生死廝殺。小蛟最後則被困養在宗門的鎖龍井之中。
【趕鯨潮、夜明珠】東南沿海北通府有喇叭口形狀的海港,每年碰到閏月,必然會有巨鯨、龜黿被潮水一起帶到海港,甚至被衝到沙灘上,乾涸而死。其中有一種甘泉鯨,噴出水柱為淨水,經常是海上漁民的救星。還有一種夜珠鯨,雙目即是夜明珠,相比性情溫馴的甘泉鯨,此鯨性情暴烈,經常在海上興風作浪,所以專門有修士僱傭漁民捕捉此鯨,一旦捕獲,修士往往捨棄骨肉留給漁民,只是攫取兩顆眼瞳。但是這類“夜明珠”與鯨魚的歲數有關,一旦到了兩千年高齡,就會“神明銷亡”“人老珠黃”,光亮難以持久,但是年幼鯨魚的光芒,時間夠長,但是相比之下略顯昏暗,所以只有壯年夜珠鯨最適合剮取眼珠,光芒四射且歲月綿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