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商賈和過去的商賈有很大的區別。大漢經這幾十年的賣官鬻爵,家產豐厚的富豪商賈們不是入了
“士”籍,就是成了官宦之家,身份早已今非昔比了。官、商在今日的大漢已經混為一體,界限模糊不清。
這
“商”就是想禁也禁不掉,反而讓朝廷喪失了很大一筆稅利,所以還不如徹底放開,增加國庫的收入。
國庫有錢了,才能賑濟災民,才能出兵平叛,才能做到輕賦薄徭。否則,這輕賦薄徭,藏富於民就是一句自欺欺人的話。
唯才是舉是大漢選拔人才制度的主旨,近四百年來一直如此。但為什麼到了後來卻無法選拔出優秀的人才,導致吏治**到了極致,後來竟然出現了真正的賢能之士只能依靠李膺、郭泰、許劭這些名士點評才能入仕的咄咄怪事?
本朝的選拔制度,歷史上稱之謂鄉舉裡選,賢能之士可以透過三種途徑入仕。
一種是無定期的,比如老皇帝駕崩,新皇帝即位。這時新皇帝往往下一道詔書,命令各州郡舉薦賢良到朝廷入仕。
又比如碰上災荒之年,天子往往也會下詔希望地方推舉賢人,替朝廷效力。
這種選拔不定期,也無固定的舉薦機構。地方郡縣可舉,三公九卿,朝廷大員也可舉。
第二種是特殊的選拔,也是不定期。比如朝廷要派人出使匈奴,需要通匈奴語,能吃苦應變的人才。
朝廷裡需要的一些比如曉習治水、熟知天文的特殊人才,天子常常下詔徵求。
如果自認有這方面的才幹,可以自舉。各級官員也可以舉薦。還有一種定期的選拔,就是選舉孝廉。
所謂察舉孝廉就是地方郡守長官在本地發現孝子、廉吏後,舉薦給朝廷。
這制度從孝武皇帝開始,一直沿用至今。本朝有一百多個郡,每年有兩百多個孝廉被舉薦到朝廷。
這些人到了朝廷,並不能像賢良一樣馬上就能當官,他們大多安插在皇宮郎署裡做一個郎官。
十幾年以後,就有兩千多個。過去皇宮裡的郎官侍衛也只有二千人左右,自此制度形成二三十年後,皇宮裡的郎官全部變成了郡國孝廉。
這些郡國孝廉,多半是由太學畢業的補吏出身。於是孝武皇帝以後,本朝做官的人漸漸都變成了讀書人出身。
本朝當時的這個制度非常好。一個青年跑進太學求學,學業完成後,到地方郡縣為掾屬小吏。
有了成績後,再經郡國長官察選到朝廷。又經朝廷一番規定的考試後,才開始正式入仕。
這是當時入仕從政的唯一正。朝廷的所有官吏,幾乎全由此途徑出身。
本朝自孝昭皇帝、孝宣皇帝開始,歷任宰相全是讀書人,他們的出身也都是經由地方選拔而來,因讀書成才而入仕途,和權貴官僚富豪沒有任何關係。
然而,這個制度到了光武皇帝之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郎署裡的人才太多,要待分發任用的人才數不勝數,於是本朝無定期的選拔和特殊選拔制度就擱置了,仕途僅僅剩下了孝廉察舉一條路。
但就是這樣,人還是越來越多,於是朝廷命令分割槽察舉,然後又演進到按戶口數比例分配,製為定額察舉。
當時郡國滿二十萬戶的才能察舉一個孝廉,於是孝廉成了一個搶手貨,這把原來孝子廉吏的原義完全丟失了。
後來又因為請託舞弊,逼得朝廷在察舉孝廉後又加上了一番考試,如此一來,原來察舉孝廉的用意就徹底沒了。
本朝選拔人才,最先必進太學讀書,這樣才能獲得補吏的身份。做了補吏後,才能獲得察舉的資格。
這種由教育而行政實習,由行政實習而選拔,再由選拔而考試,由考試而任用的四個階段,看上去似乎很合理,但弊端極大。